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毛泽东不信医疗信锻炼

2024-02-15 13:01 来源:网络 点击:

毛泽东不信医疗信锻炼

毛泽东题词

把锻炼的经验推介给别人

1961年,胡乔木患病,毛泽东写信特别讲到疗养的方法:

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你的病近似陈云、林彪、康生同志,林、康因长期休养,病已好了,陈病亦有进步,可以效法。

这是毛泽东自己养生的经验之谈。毛泽东生活习惯方面的一大缺点是不能按“太阳”的规律作息,而恰恰与其相反,他自己对此有所反思,1950年12月29日,他写信给周世钊说:晏睡的毛病正在改,实行了半个月,按照太阳办事,不按月亮办事了。但近日又翻过来,新年后当再改正。多休息和注意吃东西,也正在做。总之如你所论,将这看作大事,不看作小事,就有希望改正了。

1961年,毛泽东作过一次全面体检,发现心肺功能、血压等比同龄人要好许多。像罗荣桓、任弼时这些战友,身体反不如毛泽东。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写信给罗荣桓: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于持久。请考虑。

1953年3月19日,他建议陈云用毛巾蘸热水擦身。他写道:陈云同志:此件请阅。每天用毛巾蘸热水擦身,先热后冷,又冷又热,锻炼皮肤毛血管又收缩又扩张,每擦一次,可经半小时,多至一小时,擦完全身发热。每天一次至两次,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似可试试。显然,这种擦身的方法毛泽东是从青年时代就一直坚持的,也是他行之有效的良法。所以他把它介绍给他的战友们。

1959年,陈云因劳累而生病,12月30日,毛泽东写信问候:“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毛泽东一生不信“药”也不信“补”,而信“锻炼”。他居家时对身体有意识的锻炼是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开始的。此前,在家乡韶山,父亲给他的劳动任务甚多,包括田里的功夫和在碓屋内的舂米等重体力活,1906年到1909年他更是长达3年在家当纯粹的“农民”,这于他是极好的锻炼。他小时候体质并不强,曾经生过大病,却因为这几年的田间劳动,为一生健康打下身体的底子。后来他继续读书,在修学储能的同时,开始进行高频度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为的是未来担当国家大任。锻炼也就成为毛泽东居家的一大特点。

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起得早,在围墙外跑,要跑几个圈;或者到东台山“魁星寿”呼吸新鲜空气,回来后在便井里打冷水洗脸。学校规定不准洗冷水澡,他反对这条规定,别人午睡时,他就一个人在后斋外面桃子树上吊到塘里去洗个够,又从那个地方上来。这种锻炼在他来到长沙后得到全面强化,他有一句自励的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常在冬季邀邹蕴真等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江边进行河水沐浴,或早起汲校内井水互相淋浴,藉以增强身体的抗寒力;他于星期日到旧城门下,面墙独坐,读书写文,从实际中养成一种闹中能静的心境,纷扰中亦能冷静思索的镇定力;他为了炼好在“巨变当前而不惊”的大无畏气魄,每当风雨撼城,雷电震地,独自一人跑上校后妙高峰君子亭(孤亭方丈,四壁无堵),高踞石凳,放声朗吟,神态自若,意志超然。

冬季,他从不戴手套,不穿棉鞋,手足皲裂,行走操作如常。每周大字课,端坐悬腕,临写大楷时往往因用力握笔,皲缝裂开,血流满纸,仍从容书写不辍,若无其事。

他游泳,能从湘江猴子石脚游至相距数里的橘子洲头。他常说:游泳是最好的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肌肉、骨骼和脏腑的各种机能。尤其仰泳时,上只见青天,下只见白水,任何秽物,不入视线,俨如到了一个干净世界,心神大为舒畅!

有一次毛泽东游将至岸,被大浪冲走,幸得同学相救,他后来回忆此事,笑曰:“险些出了洋。”在湖南一师,学校浴室旁有一眼清凉的水井。清晨,同学还在酣睡,毛泽东即起床,带着罗布巾至井边,用吊桶提水一桶一桶往身上淋,之后遍擦全身,直到皮肤发红,从夏经秋到冬而不间断。有同学曾学样却不能坚持,问毛泽东的感受,毛泽东说:最初几次难受,下决心就习惯成自然了。罗学瓒一段日记载有他与毛泽东冬泳之事: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泳,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冷,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亦不觉冷,上岸亦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

他还常作日光浴。这就是在夏天烈日下,穿短裤立于室外或在游泳后躺在沙滩,任火烈的阳光曝晒周身而不惧。露宿也是毛泽东常做的。在学校后山的君子亭、岳麓山的爱晚亭、白鹤泉和橘子洲头,夜幕降临,游人散尽,毛泽东和学友们还在谈天说地,夜深,各寻地方“下榻”,夏夜蚊虫叮咬,便以报纸相盖。

毛泽东是一位“游泳家”。从少年时代延续到晚年(大约从10岁到80岁高龄),他有长达70年的“泳龄”;游的地域广,从韶山冲、岳麓山到湘赣边界、主要的几条江:湘江、长江、邕江、珠江,还有钱塘江;也游过渤海(在北戴河)和黄海(在青岛)。他不仅把游泳当作运动,更将其视为一种与困难、权威、恶势力作斗争的锻炼手段和豪情载体。毛泽东一生走遍天下,尤其在中年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统兵纵横驰骋于中国东南部湘、赣、闽、粤之间,又率工农红军徒步二万五千里完成他一生最伟大的旅行:长征。若没有青年时代练就的强健体魄,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体育之研究

1917年4月1日,他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署名“二十八画生”发表《体育之研究》,专门论述了体育对强国和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

此文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全文共6000多字,包括1个短序和8个部分。正文8部分即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此文不只就体育论体育,而是从国家武风、民族体质谈起,即如他后来所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为此,他旁征博引,论及古今中外,将体育放到一个崭新高度。

他重在论体育之必要,兼谈体育之法,亦有具体操作程序,既有政论性又有可行性。这是他兼取杨先生等人理论,联系自己实践的结果。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意识到强壮身体的重要,并在实践中顽强地实行,才有能保障他以后行万里而不惧、理万机而不倦的体魄。

文中,他分析了各国体育,包括古代中国的养生、射箭、骑马,德国的击剑,日本的柔道,他论述了德智体的关系: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毛泽东还批评了中国学制的不科学(他后来花气力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恬之,厚赏以诱之。由此,他强调体育的重要: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接下来他在《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一节中描绘过去的教育制度忽略体育所带来的弊端:

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他又从正面谈到: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已开始引进体育的理念,可是仍然有诸多不足。毛泽东认为体育固然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根本在于主观能动,他说:“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

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为此,他花了大篇幅来论述“体育之效”,他说,人也是动物,只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动物的“动”就是人与动物的共性:“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而“动”这个概念正是与“体育”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动”有何作用?“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一般动物的“动”与理性动物即人类的“动”之区别,那就是人类的“动”是理性的动,而不全是本能的生物性的“动”,这个理性的“动”就包括体育锻炼:“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

毛泽东又从不同年龄阶段谈到体育锻炼的效用,认为一生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而且,毛泽东认为通过体育,弱者可以变强,如果不注重锻炼,强者也会变弱。说到这里,他举出西方一些通过体育锻炼由弱变强的名人例子:“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

他进一步谈到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他认为“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那么,体育与知识的关系如何?毛泽东引用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名言: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体育与感情有关系,但与意志的关系更大: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

毛泽东举他亲身实践的冷水浴、长跑为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

他写下一段非常精辟的话语: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最后,他得出结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毛泽东还用了不太多的文字分析“不好运动之原因”,指出“运动之方法贵少”,他认为,运动方法少,不一定不好,“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

显然,这是十分符合体育科学原理的。由此,毛泽东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述到“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他还主张要从运动中找到快乐。运动要持之以恒,而又要用心。“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鸿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

既然是运动,就不能“文明柔顺”,他主张: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暗恶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总的说来:“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

全文的最后,毛泽东不厌其烦地推介了他自己所习的一部体操。他的这部运动操共分6段:即手部运动、足部运动、躯干部运动、头部运动和打击运动、调和运动。段中有节,共27节,毛泽东称之为“六段运动”。

毛泽东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是体育论文!所论精当、深刻、实用,也非就体育而论体育,而是论述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体育与精神、知识、感情、意志的关系,从他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体育的大力实践者、倡导者,体育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成为他走遍天下、叱咤风云、取得人生与事业成功的关键。毛泽东在少年时代打下身体的底子,在青年时代有意识地积极锻炼,到了中年,他便可以“吃”身体的“老本”了,在南北东西的社会活动奔波中,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甚至在极度饥饿与窘困或者面临疟疾等重病和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中,他能够坚强地挺过去,并以顽强的意志力鼓舞他的战士,带领人们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这个时候,革命和征战过程本身对他又是巨大的身体考验,虽然他几乎不能像青年时期那样有意识地锻炼了!这种锻炼要等到他重新过上比较稳定的家居生活,例如到延安后,进北京后,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也少有比较系统的锻炼,而更多是散步、出巡、游泳和打球之类兴之所致的运动。毛泽东早年推介的那套体操,终身都在坚持,只是限于时间,许多时候有所简化。他的卫士经常看到他做一些运动,以为没有什么规则,实际就是那一套体操的“变体”。毛泽东后来更视体育为国家战略,向全民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中国民众的体质也正是在毛泽东时代得到全面提升的。

转自:共产党员网

来源:人民网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