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洛神赋的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洛神赋文言文翻译

2024-01-07 03:06 来源:网络 点击:

洛神赋的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洛神赋文言文翻译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背后的故事,错综复杂.

我们先捋一捋.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黄初三年。曹植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

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疯狂热恋的年轻诗人,把所能想象到最美好的词汇,都毫不吝惜地加诸在这位女子身上。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赋》。其中诸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类的描绘,已成为千古名句。

在《洛神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耳熟能详的曹魏宫闱公案。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妃怀有仰慕之情,却终不可得。《洛神赋》里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妃,曹植籍着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情感。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曹植却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被曹丕赐死后,曹植入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编的有点不靠谱儿。

历史上的曹丕,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欲除之而后快,七步成诗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辈子,最后郁郁而亡。其他兄弟如曹彰、曹衮、曹彪等人,处境也是一样凄惨。

曹丕这种防兄弟如防贼的态度,就连陈寿著史时都有点看不下去,评论说“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这样一个男人,如果知道弟弟觊觎自己老婆,不怒而杀之已属难得,怎么可能还会把老婆遗物拿出来送人呢?——何况送的还不是寻常之物,而是暧昧之极的枕头。后世李商隐揶揄这段典故,写了一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见枕头这东西,是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的。曹丕再缺心眼儿,也不会这么主动把一顶绿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由此可见,李善这个故事,编的着实离谱,不值一信。所谓曹植与甄妃如何如何,不过是文人的美好想象罢了。我一直坚信这是历史的真相。可当我再一次读完《洛神赋》的时候,对这个观点,却忽然有些犹豫了。赋中那种蕴藏着情真意切的心绪,那种澎湃浩荡的感情,一千年之后仍旧让人感觉到无比震撼。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实在无法想象,曹植歌颂的会是一位虚无缥缈的仙子,在现实里没有任何寄情。

于是我重新开始寻找关于《洛神赋》的一切,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审视那段历史。越是寻找,我就越是惊讶,因为这一篇赋背后隐藏的东西,似乎远远超乎想象。

挖掘真相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就很可能会迷失在史料的迷宫里。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得以开启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

这把钥匙,就是《洛神赋》的原名。

《洛神赋》本来不是叫做《洛神赋》,而是《感鄄赋》。历代许多研究者认为,曹植在黄初二年被封鄄城候,次年升为鄄城王,因此赋成此篇,以兹纪念。

这看起来言之成理,可惜却不正确。汉赋之中,以地名为篇名的并不少见,如《二京赋》、《两都赋》、《上林赋》等等,却从来没有任何一篇是以“感+地名+赋”的格式命名。

更深一步分析。鄄城在今山东西南,曹魏时属兖州济阴郡;而洛水则是在陕西洛阳附近,两处相隔十分遥远。曹植在一篇名字叫《感鄄赋》的文章里,却只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谈特谈渡过洛水时的经历。这就好像在《北京游记》里却只谈黄浦江一样荒谬。

除非《感鄄赋》醉翁之意不在酒,别有所感。也就是说,这个鄄字另有含义。

心细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三国志》里,这个地名一律直书“鄄城”,如《程昱传》“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可到了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每提到鄄城,却都写成了“甄城”,其下还特意标明注解“县名,属济阴郡,今濮州县也。‘甄’今作‘鄄’,音绢。”如果这个说法正确的话,甄字和鄄字在那个时候是相通的。

这里稍微要涉及到一点古文字知识。“甄”在当时并不读“Zhen”,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记录,甄字的古音是居延切,发音为Juan,而“鄄”字就读“绢”(Juan),两字发音完全一致。加上“鄄”字与“甄”字形几乎一样,从垔部,古人将之混写一处,实属平常。

我在《史记》里也找到了相同的记载。既可以写成“晋伐阿、甄”(《司马穰苴传》),又可以写成“膑生阿、鄄之间”(《孙膑传》)。这可与《后汉书》同为辅证,证明甄、鄄二字,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可以通用互文的。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么《感鄄赋》其实等于是《感甄赋》。而这个“甄”字究竟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黄初元年,甄妃触怒曹丕,因此失宠;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写了一篇《出妇赋》,中有“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之句,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指。其时曹植本人没遭遇什么变故,突然发此感慨,究竟为何,不言而喻。

黄初二年,甄妃在凄惨中去世;就在同一年,曹植的监国谒者灌均给曹丕上了一份奏折,密告“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于是曹植被贬为安乡侯,次年又被远远地撵到了鄄城。

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曹植心神大乱,以致于醉酒闹事到“劫胁使者”这么失态,同样不言而喻。

如果这些证据都还是捕风捉影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却是明确无疑:曹丕与甄妃的儿子曹睿即位之后,下诏改《感甄赋》为《洛神赋》。若不是怕有瓜田李下之讥,对自己母亲名节有损,我想曹睿也不会特意去关注一篇文章的名字。

可见曹植写赋借洛神之名缅怀甄妃一事,并非捕风捉影。李善之说,有本可据,只不过他加了太多的虚构细节渲染,反而削弱了这个说法的可信程度。

也许这时候会有人要问,你绕了一大圈,除了论证出曹植确实对甄妃怀有感情以外,岂不是一无所得吗?

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我们清楚了,《洛神赋》中的洛神,就是甄妃的投影,曹植在赋中表达的,是对甄妃的深切眷恋之情。那么接下来,一个巨大的矛盾便缓缓浮出水面。

曹丕是识字的,文章写的极好,与曹操、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的这么一个浅显的文字游戏,根本瞒不过曹丕的眼睛。前面说了,登上皇位的曹丕对藩王的限制,是极其严苛的,稍有举动就会被无情打击。面对这么一个小心眼的哥哥,曹植还敢写这种调戏嫂子的东西,莫非他不要脑袋了么?

事实比猜测更为离奇。《感甄赋》面世之后,史书上没有记载曹丕对此有任何反应,也没曹植采取任何措施。要知道,在前一年,明明曹植喝醉酒了,监国谒者都要打小报告给曹丕。曹植这次公然调戏到了自己媳妇头上,曹丕居然无动于衷,实在太不符合逻辑。

当两段史料产生矛盾时,要么是其中一段史料是错误的,要么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国志》的记载是可信的,而《感甄赋》也是真实的。既然两者都没问题,那么只能是解释方法的错误。也就是说,围绕着《感甄赋》,甄妃和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夫妻二人加一个精神第三者这么简单。

简单介绍一下甄妃的生平。她是中山无极人,名字不详,后人因为《洛神赋》里洛神别名宓妃的缘故,把她叫做甄宓。严格来说,甄宓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不过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称之。

甄宓生得极为漂亮,十几岁就嫁给了袁绍次子袁熙。袁绍失败后,曹丕闯进邺城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纳入房中。甄宓为曹丕生下一儿一女,即曹睿和东河公主。后来曹丕称帝之后,宠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备受冷落,屡生怨滂,竟被赐死。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来曹睿即位之后,杀郭氏以报母仇

表面来看,甄宓与曹植之间没什么纠葛,最多是后者单相思罢了。好在曹植是个文人,文人总喜欢发言议论。所谓言多必失,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讯息。凭借这些讯息,我们才有机会揭开迷雾。

在反复查阅中,我终于在曹植写给曹睿的一封书信中,发现了一条微弱的线索。这条线索非常晦涩,可当它从历史尘埃里被拎起来以后,我却发现它所牵连出来的,却是一连串令人瞠目惊舌的真相。

曹植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他对自己被软禁而无所作为的境况,感觉到非常郁闷。史书上说他“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意思是曹植觉得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发挥,经常上书希望能为朝廷做点事。

哥哥曹丕没给他这个机会,但侄子曹睿也许还有的商量。于是,在曹睿即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给曹睿上了一道疏。在他的这份疏里,曹植挥斥方遒,慷慨激昂,嚷嚷着要杀身靖难,以功报主,实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

“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里面一共用了四个典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典出秦将孟明视和鲁将曹子,这两个人屡次打了败仗,却始终受到主君信赖,后来发愤图强,一战雪耻。

“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其中盗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马被山贼偷走,他非但没生气,反而说吃马肉不喝酒容易伤身体,于是送了坛酒给这些偷马人。山贼们很受感动,在秦、晋交战中救了秦穆公一命。因为前句已经用了秦,而秦君为赵姓,所以这里用了赵字互文。

以上三个典故,都是古籍里常见的。真正有意思的,是第四个典故:“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出自楚庄王。据《说苑》记载,楚庄王有一次宴请众将,日落不及掌灯,席间漆黑一片。有人趁机对楚庄王的姬妾动手动脚,姬妾急切下扯下他的冠缨,告诉楚庄王说只要点起灯来,看哪个头上无缨的,就是坏人。楚庄王却吩咐众将把冠缨都扯下来,然后再点起火把。

数年后,楚庄王表彰一位杀敌极其勇敢的将军,将军坦诚自己就是当年绝缨之人,为了报答主君宽厚之恩,方舍身杀敌。

臣子给主君上书的时候,这个典故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否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引喻失义”,让人怀疑你对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头。曹植忽然抛出这个典故,本意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上阵杀敌的强烈意愿,可也等于是堂而皇之地向曹睿表明,他曾经和皇帝的妃子发生过类似“绝缨”一样的关系。这位妃子,只能是他一直迷恋着的甄宓。

紧接着这个典故,曹植又写道:“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

这句话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胁了:“我兄弟曹丕已经死了,曹彰也挂了,我算什么人,居然能苟活到现在。”

重点就在于“臣独何人”四个字的正话反说,明明是在向曹睿强调:我是因为有特殊理由,才能活到现在。而这个理由,曹睿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曹植怕自己这份奏章不被通过(原文:植虽上此表,犹疑不见用),不忘最后补了一句:“呜呼!言之未用,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

这句话表面上是递进关系,其实是一个伪装了的虚拟语态。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没被采用,也好歹能让别人知道我的心意”,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采用,那么别人可就会知道我的心意了。”

在这封信里,曹植用“绝缨”这个典故来提醒曹睿:我和你妈妈甄宓之间发生过类似“绝缨”的事情。对照接下来那两句语带威胁的口吻,所谓“绝缨”事件恐怕不是什么儿女私情,而是不能宣诸于口的极秘之事,这件事不仅牵扯到曹丕、曹彰之死,而且还是曹植这么多年来的保命符。

所以曹植才在最后来向曹睿开出条件:如果“言之未用”那么我可就要“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这封信是一个相当有技巧性的隐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它不过是篇言辞恳切辞藻雅驯的文章,惟独曹睿才能读中其中的微言大义。

而曹睿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信没有记录,不过曹睿很快就下诏,把曹植从雍丘徙封到了东阿。用曹植自己著作里的描述,雍丘是“下湿少桑”,而东阿则是“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可见这一次的徙封,是破格优待。

面对一位藩王的威胁,皇帝非但没有采取报复手段,反而下诏优容待之,这在曹魏时代简直不可想象。如果曹睿不是心胸宽广的圣人,那只能说明他是心虚了。这样一来,也能够解释为何曹植写成《感甄赋》之后,曹丕明知其情,却毫无反应。他是不敢反应,因为他和自己儿子一样心虚。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这两位帝王就讳莫如深。可见曹植和甄宓之间,绝非毫无交集,这个交集,就是奏章里所谓“绝缨”之事。

史书上没有曹植和甄宓接触的记录,不过却可以通过两人的履历来加以印证。

建安二十一年年底,曹操东征孙权,当时随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还有甄后的两个孩子曹睿与东乡公主。甄后却因为生病,留在了邺城。而同时留在邺城的,还有曹植。

本来这也没什么,你住你住的太子府,我住我的藩王邸,两不相涉。可曹植却并非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在出征救援合肥时,对曹植说:“我当年作顿邱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回想起当时的所作所为,现在无愧于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二十三岁做了什么事情呢?史无明载,不过他在当顿丘令之前是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想来在顿丘做的事也差不多。

可见当曹操出征的时候,他希望曹植能够坐镇邺城,维护大后方的稳定,所以拿自己在顿丘令任上的所作所为做例子,勉励曹植拿出狠劲来,该出手时就出手。

简单来说,曹植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内务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领导,在曹操和曹丕远征期间确保大后方许都、邺等几个重镇的安全。

而这时候甄宓在做什么呢?《魏略》记下了这样一件小事:曹操在这一次东征时,不光带着自己老婆卞夫人,还带走了甄宓的一儿一女。曹操三月份回邺城,而曹军主力一直到次年的九月才回来。卞夫人回来以后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就很奇怪,问她说你跟你儿女离别这么久,应该很挂念才对啊,怎么反而容光焕发更胜从前呢?甄宓回答说:“有您照顾他们,我还担忧什么呢?”(自随夫人,我当何忧!)

这个心态是很可疑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随军出征,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顾,当母亲的最多是“不担心”罢了。可史书上描述此时甄宓的状态,用的词是“颜色更盛。”

注意这个“更”字,说明甄宓的面色,比与儿女离别时更加光彩照人。换句话说,自从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儿女离开以后,甄宓非但毫不担忧,反而一直很高兴。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的心理状态会如实地反映在生理状况上。本该“不担心”的甄宓,却变得“很高兴”,说明甄宓高兴的,并不是儿女出征一事。那么她到底在高兴些什么呢?

在这之前,曾经有一次卞夫人随军出征得了小病,甄宓听说后彻夜哭泣,别人告诉她只是小病已经痊愈了,甄宓继续哭,不相信,说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邺城,甄宓望着她的座位哇哇大哭,说这回我可放心了,把卞夫人感动坏了,连连称赞她是孝妇。

这两件事都是相当高明的马屁,高明到有些肉麻和做作,很有些王莽式的谦恭。就连裴松之都质疑说:“甄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

因此这些行为说明不了甄宓是孝妇,只能证明她有智慧,工于心计。她越是处心积虑地讨好卞夫人,越证明她是在掩饰些什么,图谋些什么。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在许都发动叛乱,杀死了长史王必,最后被严匡平定。这起叛乱规模不大,影响却不小。它发生在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大战之时,关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已经不能用警卫疏失来解释。

这种叛乱,必然是经过了长期酝酿、筹备和组织。所以它们爆发在建安二十三年初,策划却应该是在更早时候的建安二十二年。

恰好在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这段时间,邺城的太子妃正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即将完成而变得特别高兴。这两者之间,很难说没有什么因果联系。

这等规模的叛乱发生在肘腋之间而官府全无觉察,内务安全的最高负责人曹植难辞其咎。

曹植虽然贪杯,却并非庸碌之徒,手底下还有杨修、丁仪、丁廙兄弟这样的干才,为什么还是让这起叛乱发生了?

回想起曹植在给曹睿的奏章里说的“绝缨”事件,这个事件恰好可以把这一切疑问都串起来。

甄宓很清楚曹植对自己的感情,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感情是可以利用的——还有什么比控制安全事务最高负责人更有效的叛乱策谋呢?

当时的邺城,曹操卞夫人曹丕都不在,为甄宓提供了绝好的环境。她只需要略施手段,曹植这个多情种子就会不顾一切地钻入彀中。于是“绝缨”事件发生了,谁绝 谁的缨,这很难讲,我们也无从揣测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结果就是曹植玩忽职守,邺城与许都的治安变得漏洞百出。让吉本等人从容钻了空 子,以致酿成大祸。这个贯穿建安二十一到二十三年的阴谋,就是绝缨事件的真实面貌。那么一个大致结论便可以得出来了:甄宓,应该就是这起叛乱的幕后推手,因为只有她,才能让曹植弃父王的嘱托于不顾。

于是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安排好了一切,亲手种下这些叛乱的果实,然后兴致昂扬地看着它们发芽、结果。

可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些发生过的事实,而这些事实背后隐藏的东西,始终还遮盖着重重的迷雾。每一个阴谋,都会有它的动机和目的。甄宓不是疯子,她如此处心积虑,究竟意欲何为呢?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得从“绝缨”事件的后果开始说起。

曹丕和曹植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相当激烈,原本曹操更倾向于曹植,好几次差点就定了他当太子,可曹植的不修行检始终让曹操心存犹豫。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出征前对叛乱有所预感,所以有意把镇守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曹植,算是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如果曹植顺利通过,那么太子之位的争夺将会对他极其有利。

结果呢?自从甄宓与曹植“绝缨”之后,曹植整个人变得非常不正常,二十二年成了他的灾难年。先是司马门事件让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然后是自己的亲密副手杨修被曹操杀死,更让他打击得是,曹操最终立曹丕为嗣。

本来曹丕立嗣未稳,曹植尚有翻盘的机会。但二十三年初吉本的叛乱,彻底断送了曹植的最后希望。曹操在吉本叛乱后,十分暴怒,杀掉了汉献帝身旁一半的大臣。这种心态,也是对曹植失望的一种现实反映。

可吉本这起叛乱本身,却透着蹊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叛乱有两个特点:第一,规模非常小,参与不过杂役家仆千人和几个文人;第二,政治影响非常大,天下为之骚动。

叛乱规模越小,对国家影响越微弱;政治影响越大,对于责任人的压力就越大。

这次叛乱选择的地点也很有讲究,在汉天子所在的许都,而不是邺城,可以用最小的混乱撬动最大的政治影响。就像是一捆精心设置好爆炸当量和爆破方向的炸药。

让人简直要怀疑,这起叛乱的策动者,根本就没指望叛乱成功,只是为了引发对某些特定人物的致命打击。

曹植作为内务安全最高负责人,对此责无旁贷。在二十二年,他已经失去了太多分数,二十三年的这起叛乱,成了压断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植经此一役,彻底一蹶不振。

“绝缨”之后,曹植的每一次不正常与失招,都紧紧地与立嗣联系到一起。于是整起事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出现了。

他就是甄宓的丈夫,曹丕。

曹丕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无处不在。甄宓一手策划的这一起叛乱,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获利者,正是曹丕。这忍不住让人联想,这起叛乱和之前的一连串小动作,莫非是曹丕故意派甄宓策动,用来打击曹植的.

这本该是个猜想,不过,在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这个猜想变成了事实。

当时曹操对于曹植仍旧抱有一点点希望,所以当曹仁被关羽包围,他给了曹植最后一次机会,任命他为南中朗将行征虏将军,派去救援曹仁。可谁知道曹植这个不知长进的东西,竟喝了一个酩酊大醉,醉到连将令都无法接。从此,曹操对这不肖子彻底失望。

以上是出于《三国志》的记载。可《魏略》却给了另外一个不同的说法:“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偪”是“逼”的旧体写法。可见曹植的失态,并非出于本意,而是被太子曹丕所陷害。这次出征醉酒,并非一次孤立事件,而是证明了曹丕一直在紧紧盯着曹植,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也不放过任何一个使坏的机会——这当然也包括了司马门、杨修之死和甄宓策动的那次叛乱。

曹丕很清楚,对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选就是甄宓。只要甄宓出现,曹植就会因过度兴奋而丧失判断力。对于他这种权势熏心的人来说,只要能够害掉曹植,牺牲个把老婆也并非不可接受——他不会接受自己戴绿帽子,除非对上位有好处。

而且派甄宓去做这件事,会非常安全。曹植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发现了真相,也绝不会去告发甄宓,因为那会将他所爱之人置于死地。

曹丕算准了自己弟弟这种幼稚的性格,才会肆无忌惮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伤害他——甚至我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想,在那次临出征前的对饮中,也许曹丕在席间只需轻轻透露说,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会心绪大乱,借酒浇愁。

没有什么比自己爱人伤害自己更痛的事了。

而曹丕对于甄宓给自己戴绿帽子这件事,恐怕也并非毫无心结。这个心结在他登基之后逐渐膨胀,最后终于导致了曹丕与甄宓的争执,失宠以及甄宓最后的死亡。

自私的男人,始终是自私的。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这一切的根源,他为了赢得立嗣之战,不惜派甄宓去诱惑曹植,借此打击竞争对手。证据确凿,板上钉钉。

但他却不是唯一的一个获利者。

其实获利者还有一个。

这个人是曹丕身旁的一位智囊。这位智囊姓郭,没有名字,却有一个有趣的字,叫女王。我们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么谋士,而是曹丕的一个妃子,迎娶于建安二十一年。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

郭女王与别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进门,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她对于曹丕的意义,不是女人这么简单,用史书上的一句话描述已经足够:“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短短两句话,一个女中诸葛的形象跃然而出。

让我们仔细咀嚼一下这两句话。“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意思是曹丕夺太子位,郭女王参与了谋划,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时时有所献纳”。

夺太子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击曹植。而打击曹植最狠的,就是绝缨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绝缨事件就是这位“有智数”的郭后献纳给曹丕的计策。她是隐藏在曹丕身后真正的策划者。

仔细品味这起事件,就会发现这个计划阴毒而细腻,它的成功完全建筑在对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对甄宓的倾慕心、吉本等人对汉帝的忠诚心、以及曹丕对太子位的野心。

每一种心态,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利益链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却被郭女王吃定。

于是,在揭开政治阴谋的盖头时,我们发现里面另外裹着一层宫闱斗争的面纱。如此绵密细腻的谋划,大概只有天生对感情敏锐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笔吧。

作为进门还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与曹丕相濡以沫这么多年的甄宓,获得宠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个时间,郭女王向曹丕献了这个绝缨之策,然后曹丕给甄宓下达了指示。当曹丕带着郭女王离开邺城之后,曹植惊喜地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现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象出,郭女王离开邺城时,唇边带着的那一丝得意笑容。

“甄宓啊甄宓,这一次无论你成功与否,都将不再受君王宠爱!”

这是一个无解的计谋。通过这个计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击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击了甄宓。这是一石三鸟之计:巩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曹丕的太子宝座;还让最大的竞争对手甄宓被迫给曹丕戴上了绿帽子。

以郭女王对曹丕的了解,她知道这个男人即使是主动拿绿帽子戴,也会把罪过归咎到别人身上。

事实也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曹丕登基之后,立刻冷落了甄宓,专宠她一个人。甄宓被郭女王谗言所害,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而郭女王,却在曹丕力排众议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现在整个事件的轮廓似乎清楚了,可我们的探索仍未结束,因为还有一疑点尚待澄清。

一个妻子也许会替丈夫去诱惑另外一个男人,但不会心甘情愿这么做,更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尤其是这个让自己自荐枕席的人,还是夫君的另一位姬妾。这对女人来说,是耻辱,不是荣耀。

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快乐心情——我相信她当时的那种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难道说,甄宓在与曹植的交往中爱上了他?这有可能,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

难道说,甄宓爱曹丕爱到太深,所以你快乐,我也快乐?这也有可能,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

曹植也罢、曹丕也罢,史书里甄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那个时代生存的女性,当她对爱情失去兴趣的时候,真正能让她开心的,只剩一件事。

她的孩子。

甄宓只有一个儿子,叫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建安二十一年的时候,曹睿只是一个小童。而且他不在邺城,而是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妹妹东征去了。他在邺城的这些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我一开始,猜测也许是曹丕故意带走了曹睿,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计划。但这还是解释不了甄宓的开心,没人会在自己孩子被挟持走以后还高兴成这样。后来一位友人提醒我,仔细地去看一看曹睿的来历。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它就象是一道闪电,驱散开了所有的疑虑。我错了,曹睿不是邺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关键!

曹睿死于景初三年正月,时年三十六岁。古人以出生为一岁,以此倒推回去,那么曹睿应该是生于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后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绍舍,姑乃捧(甄)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遂为迎取。

《世语》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三国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鄴。

三段史料都确凿无疑地记载着同一件事:邺城被曹军攻破之后,曹丕在袁绍府中看中甄宓,并娶回了家。

让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传》里的记载:“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鄴定。”

曹军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邺城;曹丕在同一月里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这一年出生。当这三段材料搁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一直被忽略但却极端重要的真相,出现在我们面前。

曹丕在邺城第一次见到甄宓的时候,她至少带着六个月的身孕。也就是说,曹睿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他的父亲是袁熙。

这个事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对比史料给出的答案,却是毋庸置疑的。

甄宓早有身孕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过大概是甄宓实在太漂亮了,曹丕舍不得,于是就姑且当一回便宜老爸。这在三国时代,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当初曹操打败吕布后,就纳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为妾,秦氏当时已经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被曹操养为义子,名字叫秦朗,后来位至骁骑将军。

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邺城之后,他忙着征讨袁谭,然后远征乌丸,回头还要征讨高干,管淳,等到忙完这些事情回到邺城,已经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儿媳妇给他生了一下一岁多的大胖小子。

这是曹操的第一个孙子,他十分喜欢。《明帝纪》里说“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装糊涂,没有点出这个误解。

明成祖朱棣曾经犹豫是否立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就去问解缙。解缙回了三个字:“好圣孙”,意思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于是朱棣才下定决心。

可见长孙是立嗣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当然不会说破这位长孙的真实身份。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到有了亲生儿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曹丕就像是中了诅咒一样,生下的儿子几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的,只有这个流着袁氏血脉的小孩子。

曹操对曹睿的喜爱,日复一日地变多,甚至感慨说“吾基于尔三世矣”(曹家要流传三代就要靠你了)。

为了掩饰谎言,必须要说更多的谎言来,当谎言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曹丕已经无法回头。他已经不敢向父亲解释,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没法解释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说出来。

更麻烦的是,曹植那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而且是两个。如果曹操知道了曹睿的身世,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如何选择,没有任何悬念。

于是,就这么阴错阳差,曹睿以长孙的身份被抚养长大。知道他身世的人,都三缄其口。

知道这个真相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曹丕一辈子生了九个儿子(包括名义上的曹睿),除了曹睿以外,其他八个儿子里三个早夭,剩下的个个体质孱弱不堪,除了曹霖以外没有能活过二十岁的,而曹霖和曹睿岁数相差至少有十五到二十岁。因此,在夺嫡的斗争中,曹睿差不多可以说没有敌手。

可就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曹丕对立嗣是什么态度呢?《魏略》:“文帝……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曹丕知道曹睿不是自己的种,所以才百般拖延,期待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未能等其他子嗣长大,曹丕就已先撒手人寰。一直到他临终前,还对曹霖念念不忘,最后选无可选,才勉强让曹睿上位。

史书将曹睿迟迟不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归咎为甄宓被杀的缘故。现在我们知道了,曹丕只是不愿让鸠占鹊巢,让袁氏血脉流传下去——至于曹睿为什么后来又被立嗣,这与建安二十二年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样惊心动魄,我会在稍后的段落里详细叙述。

现在回到最初的话题来。在建安九年,甄宓带着袁熙的骨肉被曹丕娶走了,她的信念只剩下一个,那就是保护好这个孩子,好好抚养他长大。我们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意,是出于对袁氏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袁熙个人的感情。也许单纯只是一个母亲出于本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吧。

无论怎么样,曹睿是甄宓最重要的拥有,是她的生命。

幸运的是,阴错阳差之间,曹睿被当成曹家骨肉而受到宠爱。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欢曹睿,同时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欢曹睿。曹操在世时,这一点无须担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丕即位,这个孩子的处境可就危险了。

所以当曹丕受了郭女王的鼓惑,要求甄宓去实行“绝缨”的时候,甄宓应该是提出了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很简单,就是让曹睿封爵。只要曹睿封了爵,诏告天下,就等于从法理上确保了他曹氏长孙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后不认账的可能。

曹丕急于扳倒曹植,于是便答应了甄宓的这个要求。于是从史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乱后的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正式被纳入继承人序列,顺位最高。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兴奋,那是源自于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当甄宓做完曹丕交给她的任务以后,她知道,自己终于为流着袁氏血脉的儿子在曹家的家系中确保住了位置。她容光焕发,她意气昂扬,她就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颜色丰盈,更胜从前。”

当甄宓对着卞夫人脱口而出:“自随夫人,我当何忧”时,前半句是马屁,后半句却正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啊,孩子的前路已经铺好,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转动着。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过刘协的禅让,开创了曹魏一朝。当曹丕坐上龙椅,意气风发地朝下俯瞰时,他看到曹睿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

这时候,他发现天子也是没办法随心所欲的,比如废掉武德侯,诏告天下说这孩子是袁家的种?这会让皇室沦为天下笑柄。曹丕这人极好面子,断然不肯这么干。

曹丕拿曹睿没辙,只能把这种郁闷迁怒于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绝将甄宓封为皇后,并且开始冷落她。而郭女王也不失时机的开始进谗言,现在的她不再惧怕甄宓,甄宓已经不再是威胁,她现在是嫉恨甄宓,因为甄宓有个儿子,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而郭女王自己却始终未给曹丕生下一男半女。

甄宓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凄凉的。《文帝甄皇后传》里只记载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鄴。”而《汉晋春秋》里的记载则更为惊心动魄:“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一代佳人,就这么死去了。她一死,曹丕立刻力排众议,把郭女王立为皇后。而甄宓身后,除了曹睿之外,惟一一个为她痛哭流涕,以致胁持使者要上京抗议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

于是,时间又回到了这篇文章开头时讲的《洛神赋》故事。还是同样的人,只是这一次的事略有不同。曹丕看到监国谒者的密报,心不自安,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次年又转为鄄城侯。曹植这一次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做出了文人式的反击。

他写出了《感鄄赋》。

在《感鄄赋》里,曹植虚构了自己的一段旅程,把那一次“绝缨”的经历,诗化成了他与洛水女神的邂逅。他把与甄宓在建安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初在邺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浓缩在了洛水那一夜中。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体态、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颦一笑,还有甄宓的辞别,都被曹植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他不恨甄宓,尽管她欺骗了他,他却始终爱着她,如赋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他恨的,是那个幕后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写完这一篇《感鄄赋》后,没有刻意隐藏,他相信很快就会有人偷偷抄录给曹丕,而且曹丕肯定会识破他在“鄄”和“甄”之间玩的小花样。这就是他的目的。

果然,曹丕很快就从监国谒者那里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后却没有愤怒,只有恐慌。他领会到了赋中的暗示,曹植已经猜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绝缨”事件与那次叛乱的真相。

这一篇《感鄄赋》,是宣战书,也是告白书。曹植不是为自己,是要为甄宓讨回公道,并借此痛快地抒发一次对甄宓的情怀——当着曹丕的面。

曹丕有点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谋公之于众,对自己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退缩了,就像《魏书》里说的那样,他连忙开始“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把死去的甄宓追封为皇后,还把曹睿交给郭后抚养,以示无私心。

对于曹植,他也大加安抚,原地升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所以我们读《曹植传》的时候,看到的是“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这么一条突兀的记录。

史料里对于曹植为何突然从侯复升为王没任何交代,哪里知道这么一条简单记录后隐藏着兄弟为了一个女人的交锋。

曹丕的态度,回答了我们在文章开头就提出的疑问:为何曹丕看到调戏自己老婆的《感鄄赋》后,非但不怒,反而升了曹植的爵位呢?因为他害怕真相被揭穿。而终文帝一朝,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像曹彰一样莫明暴卒,也全赖这枚护身符。

曹丕在黄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睿立为太子。关于这次立嗣的经过,《魏末传》如此记载:“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这句话当真是震耳欲聋。当曹丕听到曹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他的反应不是史家粉饰的“深奇之”,而是“深惧之”。

“陛下已杀其母。”杀谁的母?不是鹿母,而是人母,陛下你杀的是我母亲。

“臣不忍杀其子。”杀谁的儿子?不是鹿子,而是人子,是陛下的儿子。我不忍杀陛下的儿子,表明我有能力去杀,只是不忍心罢了。

曹睿这一句借鹿喻人的隐语,彻底让曹丕乱了方寸。他“即放弓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双手过于震惊而无法控弦。

从这句话里,曹丕已经猜到,甄宓在临终前,已经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真正身世都告诉了曹睿。而此时此刻,甄宓的儿子借着猎鹿的话题,朝着曹丕发起了攻击。

最终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来而且备受宠爱的儿子曹霖年纪尚小。如果曹睿抱定鱼死网破的态度,把所有的一切公之于众,那么毁灭的不只是曹睿自己,还有曹丕乃至整个魏国。这一对父子就在猎场里,交换了彼此的筹码:

我给你大魏皇位,而你给我曹氏家族的安全。

《曹氏家系》记载,“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曹)霖异于诸国。”就是曹睿兑现了他对曹丕的承诺。

而曹丕虽然百般不情愿,最终还是让曹睿登基。袁家在灭亡几十年后,阴错阳差地占据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曹睿登基之后,屡次向已经荣任太后的郭女王追问母亲死亡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来了一句:“是你爹要杀的,不关我的事。你当儿子的,该去追究你那死爹,不能因为亲妈就杀后妈啊!”(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

曹睿大怒,立刻逼杀郭女王。一来为自己母亲报仇,二来则是为了灭口。

郭女王为了活命,肯定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细节都交代给了曹睿,孰不知这更坚定了曹睿杀他的决心。郭后死后,世上除了曹睿以外,所有的知情者都死光了。

可曹睿一直不太清楚,作为当年的当事人之一,自己的叔叔曹植究竟知道多少。在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前,曹睿不敢对曹植逼迫太甚。曹植不是身居深宫的郭太后,他是个文人,随便在哪里留下只言片语,都有可能动摇皇位。

曹睿想到那篇让曹丕讳莫如深的《感鄄赋》,他怕被有心人读出端倪,遂下诏改为《洛神赋》。

他本道这么一改,将会无人知晓,却不知反而欲盖弥彰,让后世之人顺藤摸瓜推演出真相全貌。

太和二年,曹植上书曹睿,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他在奏章里隐晦地提及了当年的那些事情,隐隐有了要挟之意。曹睿和曹丕的反应一样,有些惊慌,连忙下诏把他从雍丘改封到东阿。

不过在这一篇奏章里,曹睿总算确认了一件事,他发现曹植对建安二十二年的事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曹植只知道甄宓是被曹丕派来陷害他的,却根本不知道甄宓做这件事的真实动机,当然也就不知道曹睿实是袁熙儿子的秘密。

曹睿至此方如释重负。绝缨之事,揭破之后只是丢脸;若是袁氏血统,揭破之后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乱。曹植不知道这个秘密,那是最好不过。

过了几年,羽翼丰满的曹睿不再对这位叔叔客气,一纸诏书把他发配到了陈地。曹植已没了当年锐气,就这么死在了封地,得号陈思王。不知他在死之前,是否仍旧惦念着甄宓。

曹植死后,那些秘密随着他被埋入土里。一直到了这时候,曹睿仍旧不放心,特意下诏“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三国志曹植 传》)

外人都道曹睿欣赏曹植的文学才能,孰不知这位心里有鬼的天子,只是为了查看叔叔死前,是否留下过关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只言片语。

又过了几年,曹睿去世,无子,即位的是曹彰的孙子曹芳,魏国终于回到曹氏血统中来;又过了几年,曹楷被废,即位的是曹霖的儿子曹髦,皇位回到了曹丕这一脉下。可惜这个时候,司马氏已然权势熏天,曹髦堂堂一代君王,竟被杀死在大道之中。到了曹奂这里,终于为司马氏所篡……

千载之下,那些兵戈烟尘俱都散去,只剩下《洛神赋》和赋中那明目善睐的传奇女子。

世人惊羡于洛神的美貌与曹植的才气,只是不复有人了解这篇赋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与人性。

了解了洛神赋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我们聊下今天的主题《洛神赋》

要翻译这个《洛神赋》。我个人觉得要了解,两点,一个就是当时的那个时代信息,第二个就是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所以,谨慎一点还是先把这个说清楚。当然曹植这个人,百度百科都能搜到他的生平。是我还是在这里做一个引导,先说一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只是我个人观点。

曹植,字子健,植和建他都有立的意思。所以字和名字同义。他是他是曹操最有才华的儿子。其收录诗句有140首。这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集大成之人,同时是曹植,李白,苏轼诗词仙才之一。不世仙才

甚至南北朝的大文学家。谢灵运,就说过他,说天下的文学十成,曹植就占了八成。也足以证明了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的人物,曹植,是当时文学集大成者.

古今称赞曹植的人有很多,一些著名的。比如,同时代的陈琳,就是那个在袁绍帐下。把曹操骂的狗血淋头的家伙。还有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咱们蜀汉遗民)。雕龙作者,刘勰,诗品作者钟荣,李白,杜甫,欧阳修,房玄龄。王世贞,谢灵运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当然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他的封号是很多的。有些封号,他甚至没有去当地到任。最著名的就是陈留王。陈王,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说的就是曹植。

说了这么多,我先把原文和译文与大家进行分享:后面有逐句的翻译.后面更精彩!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

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个人见解

赋中的洛神二字,指的是洛水之神。洛水呢是黄河的一个分支,至于为什么会有洛水之神,也就是类似于河神这个东西。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黄河这个呀,他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河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网上有几种说法,我这里采用的是第四次冰川时期。大概就有1万年左右。其主要的原因高原冰川的冰雪融化。从地势高的地方往地势低的地方落下。然后因为大量的水,聚集,然后形成湖泊。然后又因为青藏高原的一系列造山运动。导致一些古河道湖泊。不断了发生决口和改道。然后这些决口和改道,聚集到银川山盆河套盆地,聚集成湖泊。然后在由青藏高原留下来。经过黄土高原。到华北地区。又因为黄河每年携带大量的泥沙冲击。华北地区。这块大陆沿海地区。华北地区。这也是自然的神奇,免费的填海造路。这就是黄河这个年轻河道的形成大概过程。然后又因为黄河它携带大量的泥沙。所以他在流动的过程中会使泥沙填满河底。让河床高于地面。然后黄河就发生了,改道,决口,而黄河在这时候发生的情况。通常会淹了农民的庄稼。因为在我们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嗯,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粮食,这个让我想起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专业团队。所以我们不会像古代那样。发生大旱或者劳灾。就会人相食千里赤地。嗯,有点扯远了。又因为我们中国在文化萌芽期。对一些不了解的东西都喜欢去神化他。用这种神话来解释自然灾害。洛水之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神,嗯,这个就不多讲了,这个如果要多讲的话,那需要聊到。山林间的巫文明,以及祭祀的那些文化,总地来说,洛水之神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当然《洛神赋》。故意来对这个创作猜测纷纭。我个人认为是瓜好肯。有几种说法。

比如,曹植落水这个地方。见到他的嫂嫂一见钟情。情不自己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洛神赋》。又因为得不到嫂嫂。十年之后,郁郁而终。

让我个人觉得这个有点胡扯。还有种说法就是曹植喜欢的那个嫂嫂甄皇后。在何其他皇后的斗争中,被赐死。然后这事儿就让曹植。知道了。非常伤感。伤心到不能自己。然后曹丕,让甄皇后的儿子,陪曹职吃饭,顺便把甄皇后的一些玉镂金带枕送了过去。然后咱们的曹植。看见这玉镂金带枕。百感交加,仿佛看见嫂嫂。化作洛神飘然而去,然后就写下这首《洛神赋》。是目前最流行的说法。

关于《洛神赋》这个说法。还有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李商隐。他为了这个cp。就写了一首诗。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中的妃,就是曹植的嫂嫂。魏王陈留王,曹植,我个人觉得唐朝人尤其的钟爱cp。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没有前面那种神奇的色彩,或者说唐朝那种。Cp的感觉。说,这个是,来名字为,感鄄赋,主要是因为,曹植曾经当过鄄城侯。后来又升官至鄄城王。后又写了这么一首词赋。古代人他们写词赋都是以地方为名。顺势写一首,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曹植的这首《洛神赋》,写的是自己,

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斯水之神。斯水是江河河水。之神就是江河之神。名曰宓妃。名字叫做蜜妃,

至于下面的句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然后就做了这首赋,这个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是。元前两百多年啊,宋玉的一篇赋叫做《高唐赋》。里面,楚襄王对巫山神女的事。两个人结合了。啊,总之是系列的爱情故事。写的可能会让人感觉色色的。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性本善习性本恶,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有原始的欲望。在艺术品的创作中,这些欲望,都会多多少少的夹杂在其中。当然,我并不是说欲望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会被规范。啊,不会被你廉耻,自尊心给驱使。那么这些原始的欲望可能才是真正的向往的,真正正确的。所以那些艺术,文学,所表达的永远是人类本质所向往的。这种向往和我们的束缚道德三观往往会有,难免会有。一些微乎其微的冲突。所以宋玉的那幅《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因为曹植的内心需求或者向往给写了出来,

所以在这里。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其辞曰,辞一字有告辞,说文,整理,刑罚。说等等意思。你如果把它拆分用偏旁来理解的话,左舌右辛,寓意为舌头,刑,罚,当然,这里我只是个人理解。原文来说,其辞曰,用告辞比较合适。离开来理解比较合适。而下面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介绍了他的行径路程。

由于我个人知识含量较为低。所以我就跟译。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你还是有1个可以需要注意的词汇。阙或者道路两边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容与乎阳林

是个非常美的景象。我个人的现代化来复述一遍。太阳落下,黄昏渐起。山川树木,草鸟山河。都染上了,一丝懒惰的霞光。让车马感觉劳累。而我在这儿懒惰的美景中静静歇息。一段关于场景的描写,我不想用特别明确作字琢句的翻译它。如果逐字逐句的去翻译,你就感觉不到那种美感。他这个是非常美的。

当然它的词语还是要注意。如尔乃,是我怎么样,准备怎么样。(芝田指的可能是白芷成群。阳林,有阳光的树林,容与乎从容。流眄乎巡视看,眄意思指的是斜视。众莫不按剑相眄者。——大家没有不按剑斜着眼睛注视的,大概就是这样的看,)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啊,从这里就神话,玄幻了起来。

说的是,精神不能集中,思维特别的涣散。

我个人理解为两种。一个他磕了五石散,当然,50散客特点是比较兴奋。可能性不大。第二个可能低血糖或者说别的什么,导致了思维涣散。低头的时候。还没有察觉,抬头突然发现。看见一美人。很美。在水畔石头旁边。我个人觉得比较离谱。

要注意一个词于岩之畔其实这是一个景象,小时候喜欢去河边玩耍边儿不是有鹅卵石吗?这之畔就是在这样的河边。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

若此之艳也!

扯这马夫的手和马夫说。那个漂亮的女子你知道是谁吗?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人,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里比较离谱。你曹植,曹仙人都不知道的。指望马夫知道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

其状若何?

臣愿闻之。

这里车人是这么说的。我听闻有河洛之神,名字叫做宓妃。今天王所见的人是不是她呢?不知君王所看见的洛神怎么样?下属愿闻其详。(当然这里也侧方面反映了咱们的曹植彻底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车夫的脑子蛮好使的)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之后这点我想用现代化彻底的给他翻译一下。曹植告诉车夫,说衣裳随风晃动。犹如优雅的雁鹅,婀娜多姿。身形俏丽。而她的身体游龙一般。跌宕起伏。曲线婉转。风光无限。

而她脖颈之上,那容颜,让金黄秋天,粉红色的曙光,以及它们所染尽的。世间万物,与那的容颜相比,都黯然失色。她的身材,更让春天最盎然的松树都自愧不如。她站在远处,仿佛云端上的月亮,让整个黑夜充满光芒,可是,也如月亮一般在云端之中若隐若现。我想再看的仔细一点,我想再仔细的去用目光寻觅的那真实的令我爱上的她。可我又感觉到不真实。她太美了。就像夜晚的初雪,飞旋起舞,万物消失,只有,神圣,美丽,柔弱,远远望去。如刚升起的太阳,粉红。橘红。娇嫩。新生。光影笼罩。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美,近看犹如婷婷玉立的荷花。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接下来这一段,曹植对洛神进行了更加细节描写。

肩部,腰部,颈部肤色。面颊,嘴唇。身貌形态进行描写。是像这种类似的翻译,我个人喜欢把大致意思理解之后,然后再具体的进行揣摩。这样在译的过程中会感觉更加的美。所以我还是先把大意说一下。

说洛神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身材苗条。穿的衣裳长短合体,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那香肩露出仿佛神灵打造的艺术品。而腰纤细柔软,仿佛一道白绫。(说实话,在这里我感觉曹植不像好人啊,描写的这么恰当。)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粉嫩清秀的脖子和后颈。雪白又放一点少女独有的粉红。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没有一点俗世的妆容,只是女子独自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美质,不需要涂脂抹粉,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而她的头发。如微云一样耸起。她的眉毛修长,秀丽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而她的嘴唇。就像最俊美的少年一样。粉嫩,小巧。牙齿纤白的如同陶瓷,眼睛明亮动人。嘴角托着脸颊露出梨涡,一笑倾城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身体 如同玉做的一般,鲜艳丰满美丽。但她的姿态典雅优美,

(兄弟们,这就是想要得不到的感觉。身形勾起了你的欲望。但是那种清秀文静的感觉就把你的欲望给压制住了。)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形态柔美,让人怜惜。谈吐却让人感觉到温柔,美好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穿的衣裳好像是画中之物,凡间未曾见过。

接下来是具体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描写。其实这个我个人不太喜欢。一个字可能会有三十多个字或者说一百多个字的内容表达,所以我个人比较烦这个东西。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逐字逐句的分析。

秾,形容草木非常丰盛。如果用在女子方面,那么就是形容这个女子非常年轻貌美。

纤,细小在三国志诸葛传中,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同时,又有绳索细长的意思。

得,意同能,同时也是一个类似于语气词的东西。起到连接的关系。

衷,内衣

得哀,这表示的非常的得体。

秾纤得衷, 表示女性胖瘦得体。

修,整治修理。

短,短(我就喜欢这种好理解的。)

合,合

度,表示计量长短尺寸。标准规矩。

合度非常适合。

修短合度。因为古文。通常是意,与修饰分开。所以秾纤得衷是他的主要表达的思想。而修短合度,这是一种修辞。不像我们现在白话文。说句你长得真好看就没了。古文,你长得真好看,要分两步。第一步,说你长得好看,第二步,做下修饰说长得恰到好处。所以修短合度在这里指的是长短合适。如同被修饰一般。

所以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人的肩膀。

若,有两种用法,分别是连词。如果好像假如或者 第二种用法,代词。他你它她汝

削,动词,意同正在进行的刀制活动。

成,成

肩若削成,肩膀被刀刻成

腰,腰部

如,曾经那个男权时代,表示女性的服从。但是侧方面显示的是本应如此。所以在本诗的意思是本应如此。

约,束缚,丝状物。当然也有数量的估计这种意思。

素,颜色,白色,素色。同时因为是丝状偏旁。所以素一字除了颜色,还有用于服饰。服饰的意为丝帛制品。

腰如约素。腰像一条白绫一样柔软,白嫩。

延,长

颈,脖子的前方。

秀,其用于形容庄稼。但是也形容颜色清绿,论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形容人的时候表示。这个人清秀美丽。秀色可餐。

项,脖子的后方。肩部和背部的上方。

延颈秀项,白嫩秀长的脖子

皓,洁白,古言云。光也。谓光明盛大,洁白无瑕。用现代文说的话就是白花花的大腿很好看。

质,意质

露,露,多余雨水,露珠。为意,这里形容脖子很润。

皓质呈露,又白又润。(又是一意,一修饰。这说话蛮有情调)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芳泽。古代润发的香油。

芳,花草的香气。楚辞·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兰芷变得不在有香气,

泽,水洼沼泽。在古代多形容水聚集的地方。

无加,没有添加。

芳泽无加,润发的香油也没有添加

铅华,古时少女或者妇女用于装扮的铅粉。

弗,在甲骨文中有矫枉过正之意,而后来通用否定来表示此字,所以他的意思是否定。不,否,

御,通常指驾驶驾驭。御者就是驾车的马夫。意思为做,行,

铅华弗御,装扮的铅粉没有使用。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云髻,形容头发是云的形状。秦始皇古墓中的垂云髻,就是云髻,这里形容秀美的头发。

峨峨,高,《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船头坐三人帽子高的人。胡须多的人就是苏东坡。

云髻峨峨,头发很高。

修眉,修长的眉毛。表示眉毛很漂亮。

联娟,在《神女赋》中形容修长且弯曲。说文新附》:“婵,婵娟,态也。”《广韵》:“婵,婵娟,好貌。”故婵娟是指身姿体态的美好。《说文》:“态,意也这段我就直接复制了。形容的是神态感觉。

修眉联娟,眉毛被修饰的细长美丽的样子。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丹唇,红色的嘴唇。

丹,本意是红色的矿物。后用意颜色。赤,红

外朗,非常明亮。

朗,添加在事物上形容事物非常明亮。

丹唇外朗,她的嘴唇很红,很明亮

皓齿,洁白的牙齿。

皓,附加在任何句中上表示事物的洁白。

内鲜,世间少有。

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对国家谋划很少犯错误。这里的鲜很少稀有。

皓齿内鲜,洁白的牙齿,世间少有。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明眸,明亮的眼睛。(曹植才是曹植。一个名字全篇至目前为止出现了五六次。无一字重复。)

善,形容善良美好。甲骨文中是羊的眼睛。在此处形容眼睛看起来很善良。可以用于擅长某些的事情。

睐,斜视,拔剑四顾心茫然。四顾,就是睐

明眸善睐,明亮的眼睛。斜视四方。

靥,脸部的装饰。春秋时期,将粉掩于酒窝处。汉朝换成眉毛和眉心处。

辅,面颊,即嘴旁颊骨,或者支撑车轮的轴

承,在甲骨文中,形容的是双手托着。意思为支撑。

权,意思杂多,有姓氏,国,权利,灵活,判断。木。称量,在这里,我个人理解为副词。

靥辅承权,脸颊下的酒窝。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瑰姿,性感的身体。

艳逸,相貌美丽。

瑰姿艳逸,性感的身体,相貌美丽。

仪静体闲。

仪,从人声表示人的外在举止风度。

静,安

体闲,体态悠闲典雅。

仪静体闲,举止文雅,悠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柔,柔软。说文,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意思就是柔软。在木曲直也中,曲和直,表示弯和直。柔一字表示同时有两种状态。

情,感情

绰,一字在这个中意思更接近于媚

态,形态。

柔情绰态,就是,柔情的神情,婉媚的体态

媚,美色,古人认为一个女性最美的莫过于眼睛。

于,在

语言,语言

媚于语言,表示洛神之美,在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服饰世间少有,像画中人一般。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这段是洛城身形之美。怎么个美法,我翻译一下。

说洛神披着轻丝制成的衣服。衣服上有宝石,美玉。一般的光芒。耳边带着球玉美玉的饰品。身上带着精美的配饰。非常华丽。具体写了穿的是带的是什么?带的是金银色类似于以及动物的羽毛做的饰品。当然翠字也有绿玉之意,但翠一字。本意为羽,所以我采用用羽毛。制成的配饰这一意思。装饰着明亮的珠宝,金玉宝器闪耀着,非常美丽。

现在我还是觉得逐字逐句翻译太麻烦了。还是翻译几个特定的词,这样好理解一些。

罗,轻盈的布料,有些布料上还绣或者缀上,动物或者花朵,当然不可能是阿猫阿狗之类的。是凤凰玄鸟。那种的。

兮,表示,感叹,停顿。现在用一次啊,差不多。曹植在这里用表示。洛神穿在身上的衣服太美了。

璀璨,这两个词如果想知道她有多美,要分开理解。分别表示色彩鲜艳明亮。绚丽,和玉的光芒非常动人,震撼人心。所以他这里写的是这衣裳太美了,让我不禁感叹。

至于,珥瑶碧之华琚。四个王就不需要多说什么。在古代,王字旁通常代表着宝石,美玉。唯一要理解的就是

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代表的意思是非常鲜明亮丽。

所以珥瑶碧之华琚。说的就是他身上的这些首饰,太美了,美到无法形容。

然后后面说了这些到底是什么?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金翠,晶莹的装饰器物像羽毛一样。这个苗族的。那些金银首饰。可以作为我们想象洛神的想象源泉之一。而金翠大致可能是那些,当然肯定不是全部想象源泉。

明珠,耀躯,两个如果分开解释,可能提现不到那个洛神的静态之美。这里的明珠说的是前面。古人说话有时候是意思,修饰。合在一起, 耀躯说了洛神身上所戴的首饰如何光芒足以照亮身躯。明珠说了,首饰是如何鲜亮,(想象一下。性感的身材,轻薄的衣服。华丽的首饰。甚至能把身躯染上一身星月般的光芒。)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接下来写了我们的洛神是如何动的,写他是怎样想的。女神啊,动也要写。写的美,写的好,写的飘柔,轻灵写的万物复苏。写的世间万物都是她,世界万物都不如她,这就是仙才曹植。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她这脚上穿着,珠光闪耀,前缀秀巧花纹的履

他的身上带动着轻如薄雾,柔若微云。衣似烟波。裳如粼粼的衣裙。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仿佛兮那兰花,静静的浅浅的带着浓郁的典雅的芳香,徘徊在山林青水之间,游荡在了花鸟兽鱼之中。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忽然洛神动了。遨游在山谷,嬉戏欢笑。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她左边。依靠着羽毛做的旗帜。而右边桂树做成的旗帜。遮盖着阳光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伸出纤细嫩白的手腕。采摘着湍流的河旁的灵芝。(说实话,在这里我就有感觉了,就是那种特别文静的小女朋友的感觉。事后还会特别活泼。而且身材各个方面都很爆表。)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我的心为她而喜悦。我喜悦上了她的温润尔雅的模样,心不由的动了起来欲寻又止觉得仅仅只是喜欢。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没有良媒表我欢喜与她,希望这粼粼河水,荡漾微波,静静的飘涌过去,与她说说我满心的欢喜和不由的爱意。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希望我这满心的欢喜,不由的爱意。先我知之我先,过去之我,先未来之我,到达在她的身边。于是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了邀请,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可感叹,如此美丽之人。言语文采竟是那般的优雅。礼仪之事,文采之绝也极好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她举起美玉向我挥手,则是答应了我的请求。指了指深远的流水。向我约定了日期。(在这儿,我个人感觉曹植。对洛神的喜爱也达到了巅峰。说个简单的,我想要的她都有,但在这合适时候,感觉啊曹植的车夫要是看到了这种场面,估计人也吓傻了。也测方面说明了曹植彻底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爱她之意,切切为真情实意。可我又怕,她欺骗我,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忽然想到交甫,为所爱之神女摒弃。我有渐渐犹豫,狐疑了起来。(这个甫之弃,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交甫,在汉水遇见了仙女。然后非常喜欢她将自己的玉佩赠与她。约定日期。然后就被仙人跳了,所以后世有个故事叫做交甫解佩。在这里,曹植想到了曾经前辈的仙人跳经历。所以在后面就收敛了精神。)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收起了开心的颜悦。冷静了心神,用礼仪约束了自己起来。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洛神也察觉到了我焦虑的情感。在原地徘徊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而身上的光芒变得,明暗交加。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她挺起修长的身躯。如同仙鹤,好像要飞走却又未展开翅膀。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走过浓烈芳香的草地。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唱起了悠久且渊长的歌声,这声音哀惋悠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这悠长的声音引来了诸天神灵。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

或拾翠羽

有的伴随清水河流,而来。有的飞翔于洛水山林天空之上,有的在山川河水之中探寻明珠。有的采翠鸟的羽毛。(这里我个人认为可能他的精神世界这些画面同时出现。因为这些神灵所形容的地方不对称。就像一瞬间却有一次出现一般。我个人认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这些幻觉同时出现。)

从南湘之二妃,

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洛神携带,帝舜的两位妃子。携带着汉水的女神。坐在那里看着。匏瓜星座,无偶而感到惋惜。又咏诵着牵牛星的孤独。(匏瓜星北方星宿,位于牛郎星附近。)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扬起长长的衣袖,遮住刺眼的阳光。身上轻薄的衣衫。随风飘荡。(这有种制服诱惑的感觉,我个人真的是这样想。因为曹植这个家伙,他不光一次介绍了这个衣服是如何的轻薄灵动。洛神身上的首饰有如何的衬托身材他写到这儿的时候啊,我翻译到这时候感觉太色了。文学创作,这个和sw色没有多大关系,这只是对于人性的抒发,所以啊,这个很正常啊,就是我个人思绪不正。同时,他在后面写了洛神的动态是如何的美,身子是如何的柔媚。)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她的身体轻盈,如同飞凫,舞动之中,她美的就像凡间不应该有如此之美的姿态。(我这里啊。一场严肃的非常严谨的翻译一下。凫这一个字。只有把这个字翻译完全才能懂洛神的身材,她舞动是多么之美。凫,通常把这个词叫做在水里游动的鸭子,但是它的含义实际上是表示在水里游动的鸟类。在古代,在水里就鸟除了鸭子,还有很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翻译的人脑袋是坑了。除了说水鸟就是鸭子。也没别的了,不过野鸭这个东西,主要的有

绿头鸭、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斑嘴鸭、赤膀鸭、赤颈鸭、白眉鸭和琵嘴鸭十个种类,它在水中。翅膀准备飞舞的时候。是非常美的,因为在那时候会煽动翅膀,脚会在河底快速的波动。然后在这样的飞行起舞中,河面会出现,带动的层层波澜。而它的翅膀要是慢一点,你会发现,就像女子舞蹈的时候大袖随身体摆动。非常的美丽。)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足下在水面上轻踏出层层波澜。就像丝袜,旁边的裙衣带出阵阵波澜和灰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静动,无常,仿佛有着摔倒和跌落的危险。可有稳如泰山。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他的前进和退后,难以预期。仿佛要远去,又仿佛回来。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她,眼波动情。红润的脸颊,美丽的容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看着我。仿佛有很多话已然与我说出,可是又为真正做出,丹唇微张,吐出的气息仿若优美的兰花。(眼神的语言,就像你家老婆,洗完澡在卧室看了你一眼。用眼神告诉你,你来呀!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身材,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风神收起了风,河神平起了波浪。水神敲起了钟鼓,女娲娘娘奏响了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天际间飞腾的鱼,警戒在她身旁。

天际间.山川里.峡谷中.响起了响起了玉鸾的声音。

六条龙拉着车。云间鲸鱼飞鸟互为守护。

(于是乎,洛神与其他众神,朝远方使去,只留下背影。映射在万物的身傍。)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

他们越过了北方的山川,南方的山脉。洛神回首眺望。又收回目光。(清阳,很多词义,但在这里指的是通鉴中眉目之间一意)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

洛神朱唇稍张,贝齿微露,和他说两人曾经的经历。且恨人神之间不可一起。(在精神世界里面的曹植,就算是洛神,马上要走了,还不忘。让她于自己诉尽心肠。)

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

怨在你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在一起,然后折起宽大的衣袖掩面哭泣。(莫在甲骨文中代表着黄昏的意思。在这里。在这里代表着双方就像日月一样在也不能相见,)

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

绵绵不断的泪水沾湿了衣服。如此良好的约会就此诀别,永无相见。(人生的十大错觉呀,我的女神,她喜欢我爱我,心里有我。)

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

从此一绝,相隔他地,只可惜不能温柔的表达爱慕之情。

献江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

赠你一副江南的明珰留作念想。虽然我住在遥远的神仙之地。(明珰,这个它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女人喜欢的耳饰,耳坠。这种说法是宦官头上的帽子。这里是明珰,前面洛神的首饰都有光芒。在这里可能是洛神的耳坠,给他留作念想。)

长寄心于君王。

但我的心仍然一直心喜爱着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还没察觉到她已离去,她已悄然离去,光芒逐渐消失。(悟,察觉,知道之类的。舍本意代表的是房屋。在这里代表的是量词,离开远去。根据这一段的意思是,没有察觉他已离去。)(怅神宵而蔽光说明了离开的场景。她的离开是光芒逐渐消失)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我从山下走到山上,足往,但心神却仍留在那里(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个虚词。类似于从,而

就之类的意思。)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我的心神还在原地思念着洛神的样貌。看着离开的方向,满心惆怅,千情万绪涌上心头。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希望她能够再出现一次。我乘着轻舟逆流往上。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漂浮在山河江流之间已然忘记归返对他的思念和爱意之心绵绵不绝多增爱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夜晚想着他她而不能睡觉。身上长了些微微寒霜,也并不知道,直至天亮。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命令车夫,整理车辆,我准备回到鄄城。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他就喜欢搞生僻字,他这么搞一定是为了让我多关心他的诗,他心里有我。好家伙,这一排全是一个一个字的查的。)

我抓住騑马的缰绳以马鞭准备驱动马匹时,忽然想到于洛神再也不能相见满心惆怅在原地徘徊,不能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