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王玉龄(王玉龄现如何)

2024-01-16 04:48 来源:网络 点击:

王玉龄(王玉龄现如何)

张灵甫19岁的妻子在他死后60年重返故地,留下了哪4个字?

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孟良崮曾经爆发了一场战役,那就是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战死。张灵甫的妻子是王玉龄,在张灵甫死后,年仅19岁的王玉龄移居美国,在60年后登上了丈夫牺牲的孟良崮,写下了“和平统一”四个字。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长沙,其父系家族多年来经商有道,富甲一方。虽然她的父亲在她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也辞退了佣人,但她母亲对她的教育却一点没有少。她也不是那种娇小姐,也嫉恶如仇,尤其是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在她留美期间,也从不买日本货。

抗战胜利后,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年仅17岁的王玉龄于上海金门饭店和抗日名将——时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的张灵甫结为了夫妻,此事曾轰动一时。

婚后,两人也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生活。可是张灵甫却坚决地走上了反人民的道路,跟着老蒋开始了内战。

1947年初,王玉龄为丈夫顺利生下一个男婴。可是,儿子还没有满月,张灵甫就派往了华东战场,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在了孟良崮。苦战数日,最终殒命。直到几个月以后,王玉龄才获知丈夫阵亡的消息。这时她刚刚过完19岁生日。

1948年底,王玉龄带着孩子和母亲去了台湾。后来,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只身一人飞往美国。可以说在美国初期的那段日子,她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张灵甫而已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她只能一边打工赚取生活补贴,一边读书。学成、工作毕业后,将母亲和儿子从台湾接到美国。此后,她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2005年,由于儿子在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定居上海。2007年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放了一束花环,还留下4个意义非凡的字:“和平统一”。

王玉龄:张灵甫战死后她携儿子四处打工谋生,绝望之际曾喝药自杀

此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大胜,也是扭转乾坤的一次胜利。 在战役结束的这一天,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反而可以被称之为遗憾。  周总理后来都曾经遗憾道,应当在战争开始之前将张灵甫争取过来。

张灵甫战死一事,两党高级领导人都十分惋惜,但论起痛苦谁也比不上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 时年方才十九岁的王玉龄,刚刚诞下麟儿不满二十天,深爱的丈夫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自己身边。

此时距离两人结为连理也才过去了两年时间。两年已经足够她深爱这个大自己二十五岁的男人,这两年的时光也令她铭记终生。

张灵甫在婚姻一途上很不顺利, 在王玉龄之前,他已经有过三段不太顺利的婚姻。 第一段婚姻中的女方是父母在老家为他包办的童养媳,张灵甫本人不见得满意这一安排,因为他在从军后正式娶了一名吴姓夫人,两人于1933年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

婚后也曾有过一段美满的日子,但由于一起政治事件, 张灵甫一怒之下在自家客堂里枪杀了妻子。

当时张灵甫已经是师长之职,“师长杀妻”一事震惊了国民党内部,也震惊了 社会 各界的公众。吴氏夫人的父母尤其愤怒,将状纸递到了西安;宋美龄也对蒋介石说起,要做到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因杀妻一事,张灵甫在南京被判了10年徒刑,但在一年半后就不了了之,被释放回到了西安老家。

任七十四师团长期间,他又娶了一位高氏夫人,生育了两男一女。 这段婚姻生活算不上幸福,两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离异,这三名孩子此后也相继夭折。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无心婚姻之事,就这样单身一直到了1945年下半年抗日战争结束。年方三十几岁的张灵甫在战争结束后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此时,王玉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王玉龄1928年出生于长沙一个号称“王百万”的望族中,是家中独女,父母视之若掌上明珠。

不幸的是,父亲在她五岁那年就去世了,小小的王玉龄开始学着独立,在14岁时就当家理事,管理着家中十几家店铺的租金。  十四岁的女孩将这些管理得井井有条,却没有沾染上铜臭气,而是自信而坦诚。

抗日时期为躲避战乱,王玉龄从长沙转到了沅陵读书,在这里她认识了张灵甫手下的一位处长夫人。 这位夫人越看越觉得她和张灵甫很配,一直想着如何才能撮合二人。 第一次的努力是在抗战结束之前,处长夫人邀请她到自己家中,将张灵甫的照片和书法给她看。

张灵甫有着一米八零的身高,人也精神帅气,一手仿于右任的字几可乱真。但当时才十六岁的王玉龄情窦未开,看了这些后并未放在心上。

抗战结束后,张灵甫特意赶到了长沙想要见王玉龄一面。

张灵甫第一次见王玉龄时,她正和同学在理发店洗头,人高马大、相貌英俊的张灵甫走进来十分惹眼,但王玉龄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男人进店之后,就一直死死盯着她看。她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个登徒子,就回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婚后张灵甫曾开玩笑说,  如果当时王玉龄回身笑了,他或许就不会娶她了。

此次见面之后,张灵甫就认定了王玉龄。 他请了王玉龄的伯母和家中的小姐吃饭,又将自己认识的人中与王家有关系的都发动起来,开始了自己猛烈的追妻攻势。

虽然张灵甫比王玉龄大了二十五岁,但仍是个翩翩公子,又是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高材生,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是有名的儒将。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王玉龄自己也动心了。

但是这段婚姻遭到了王玉龄母亲的大力反对。 她认为两人之间二十五岁的年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张灵甫曾经三段不顺利的婚姻,特别是“杀妻”的过往,都令一个母亲胆战心惊。

此外,尽管张灵甫是抗日的英雄,但正所谓“将军百战死”,嫁给张灵甫意味着女儿未来当寡妇的几率比常人要高很多。

王玉龄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姑娘,她违背了母亲的意愿答允了张灵甫的求婚。  母亲无奈之下提出了一个很严苛的条件,要求必须由省政府主席做介绍。

对于张灵甫这样的国民党高官来说,这个要求也不是很难满足。很快,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走入了王家大院之中,成为张灵甫、王玉龄婚姻的见证人。

1945年秋天,张灵甫与王玉龄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恰在此时,蒋介石也宣布了张灵甫将继任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真可谓双喜临门。

双喜临门也意味着双倍的繁忙,因为张灵甫公务繁多,两人的婚期一拖再拖,对此张灵甫始终十分抱歉。婚期拖了好几次终于定了下来,但新婚夫妇赶到时,也已经是婚礼前夕。

婚礼之前还出了一个小岔子——衣服不合身。张灵甫一米八零的个子就是放在现在也高大了,当时的裁缝没有细细询问,现场做出来的西装短小了一大截。

现场改已经来不及了,张灵甫只能借了罗夫人亲戚家的衣服做自己的婚服。好在王玉龄婚纱合适,人也艳丽无双,到场的宾客都说她是上海最漂亮的新娘子。

公务繁忙的张灵甫在婚礼结束的当天就匆匆返回了南京,妻子王玉龄毫无怨言地随行,在火车上度过了自己的新婚之夜。  婚后,两人的生活可谓如胶似漆,在性格、爱好等方面都十分合得来。

张灵甫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妻子, 王玉龄虽然年纪小,却也端庄稳重,事事都考虑得仔细。 例如当时她到张灵甫驻地探望丈夫时,从来都把握好时间,也注意不去一些机密的地方,防止其他人说闲话。

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王玉龄生下了她和张灵甫的唯一一个儿子——张道宇。

正在阵前积极备战的张灵甫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刻给自己的妻子拍电报表达自己的欣喜。但是在电报中他也无奈地表示:  “我现在真是亦喜亦忧啊。”  喜的自然是自己和爱妻有了孩子,忧的当然是眼下的战争。

张灵甫在国民党内部有着“常胜将军”之称,这也让他在孟良崮战役中表现得有些骄狂自大。 所谓骄兵必败,张灵甫在孟良崮尝到一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战役的失败不能归结于张灵甫一人头上,当他在孟良崮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时,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让本来可以按时到达的援军只在附近徘徊,以致一代名将饮恨内战之中。

张灵甫在战死之前,已经预感到此战必将大败。绝望之下,他写下了一封遗书交给了自己的随从参谋,并特别叮嘱他:  “你们对我好,就要对我的夫人好!”

数月后,被俘虏的随从参谋杨占春将这封遗书以及张灵甫不多的遗物交给了王玉龄。最后一句写着:  “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张灵甫战死的消息对王玉龄封锁了一段时间。当时,她还在想着丈夫能够尽快回家看自己和儿子。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怀孕八个月的她还特意颠簸了五六个小时去到张灵甫的驻地,两人一同躺在床上聊了一会儿天,走的时候张灵甫还目送着她的车子走远。

直到遗书交到她的手上, 她才不得不相信了这个事实——丈夫真的回不来了。

张灵甫战死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被击毙,有人说他是自杀。对此,王玉龄看得很透彻,她将其概括为  “成了国民党的殉葬者”。

的确,国民党山河日下之际,所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无不是这个已经败絮其内的党派的殉葬者。

作为殉葬者的遗孀,王玉龄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抚恤和待遇——尽管这一切是她应得的。

但由于国民党自己已经自顾不暇,到后期国统区的金融危机更是十分严重,那份少得可怜又不能按时发放的救济口粮完全不足以养活王玉龄一家三口人。 她干脆自己出去打工,凭借自己的学识挣得母亲和幼子的口粮。

最艰难的时候,王玉龄忍不住喝下了一瓶DDT自杀。  但她年轻,又被及时发现,很快就被送到了医院抢救。那时的她意识很清楚,但全身都没有办法动弹。就连微风吹到她脸上的发丝,她都没有办法拂去。

在床上静静躺着的时候,王玉龄突然被激起了一股气,觉得自己不能在这样困苦又无聊的生活中沉沦下去,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下半生。

幸运的是,由于丈夫的缘故,她早早就学会了英语。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原本有计划让张灵甫担任驻外大使,所以请了一位英语老师专门在家教授他英文。

身为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在这段时间耳濡目染也掌握了一些英语的基本会话,这让她初到美国时起码在语言上的障碍会小一些。

其他方面的障碍都是王玉龄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克服的:例如出身望族,后来又嫁给高级军官的她从来没有进过厨房,但在多多锻炼之后,她的厨艺已经相当不错;

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她,在美国打工期间每天要穿着高跟鞋工作一上午,还要走十几公里路回家,从前这样远的路她一贯是要坐车的。 但王玉龄不断努力适应了工作,做得很出色,最后拿到了每天15美元的高工资。

1959年,29岁的王玉龄在纽约大学毕业了,很快她得到了一份在罗斯福医院做财会的工作。 由于这家医院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工作两年后她的财务总监另谋高就,她也很快换了一份工作,来到纽约一家世界级的旅店应聘。

在她到来之前,这家酒店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用白人雇员。但王玉龄被破格录取到酒店做财会工作。 三年后她又被美国航空公司“挖”走,在这里工作到了1982年自己退休。

期间,  周总理从返回国内的侨胞口中得知了王玉龄的情况,就命黄华设法找到王玉龄,邀请她到北京访问,更欢迎她归根。

最开始王玉龄很犹豫,因为她毕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遗孀。但在接到黄华言辞恳切的信后,她打消了顾虑。 1973年秋天,王玉龄从美国经香港抵达了广州,返回了自己阔别二十五年的故土。

9月,她乘飞机来到了北京,还在病中的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了她。

在会见中,周总理十分遗憾地表示,当年自己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没有将张灵甫及时争取过来是有责任的。  这一席话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毕竟王玉龄多年来一直觉得自己的丈夫死得非常不值得。

这一次回国访问给王玉龄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非常细致地安排了她的行程,保证了她的安全。

她在周密地安排下去到了几个大城市进行秘密参观,沿途一直有人保护,所到之处接待规格也很高。 此后,王玉龄每年都会回到北京访问一两次。 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同志接过了他的“担子”,继续接待王玉龄,同样为她营造了家的感觉。

接待她的外交人员对她说:  “何时想回大陆,可以随时签证,来去自由!”

王玉龄本人在海外也为祖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例如当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曾经以台湾的名义,在日本最为繁华的东京银座地段购买了“光华寮”和“清华寮”两座大厦,价值相当不菲。

日本投降之后依然无耻地保留了这两栋楼的产权,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在用着这两栋楼。王玉龄得知此事后,通过自己在国外的人际关系不断努力,拿到了这两栋大厦的产权证。她将产权证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在美国,王玉龄从1974年起连续担任了两届美国华美学会的主席,这一组织原本的意愿就是帮助在美生活有困难的华人,王玉龄很好地发挥了这一组织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张道宇回国办厂,投资自己的桑梓之地。应当说,王玉龄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但她始终坚持一点:不许儿子服兵役。她说:  “不当台湾兵,更不能去当美国兵!”

对于大陆,王玉龄始终有着深沉的爱。 她曾经帮助扬州医学院与夏威夷皇后医院搭起友好桥梁,促进了扬州医学院的发展;闲暇时,她也会帮儿子打点生意。

自1973年第一次回国后,她每年回国都会去到不同的地方,也去看望了张灵甫前妻的孩子们。那位吴氏夫人的女儿已经有了两儿一女,那名童养媳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膝下也有了两儿两女……这些都令王玉龄感到安心和幸福。

在王玉龄的居室里挂着很多字画和照片,  其中最醒目的是邓颖超同志接见她时的照片,此外最多的是她和张灵甫的合影,还有一张是她18岁时张灵甫为她拍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少女笑靥如花,眉目含情。

看着这张照片,王玉龄忍不住感叹,如果不是那场内战,她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春闺梦里人”。

曾有人问过王玉龄,一生没有再嫁,辛不辛苦,是否遗憾?王玉龄对此的答复是:  “一生爱过一次,被爱过一次,够了。”

也有人问过她,如果有来生,还会不会选择张灵甫。王玉龄答道:  “应该会,因为我欣赏正直的人,欣赏能坚持理想的人。”

这样一对神仙眷侣,如果不是内战,应当会成为一时传颂的佳话吧。

长沙知名教授曾为王玉龄写下了一副对联: “ 一片丹心怀洁玉,千秋翠柏祝遐龄 ”, 后半句是恭贺她生日,前半句则是对她品格的称赞。

现在的我们推崇“独立女性”,但早在数十年前,王玉龄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潜力的共同作用下,已经成为了优秀独立女性的范本。

无论是她坚强的经历,还是她的拳拳爱国之心,都担得起这样美好的句子,担得起这样的称赞。

王玉龄:对感情,19岁守寡未再嫁,对家国,追回财产上交祖国,后来呢?

“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在我的丈夫最痛苦无助的时候,我不在他的身边,我也不曾告诉过他我爱他,我为什么那时如此的吝啬呢…”

在张灵甫去世六十年后,王玉龄终于来到了当时他战死的那个山洞,说下了这番话。

乱世中的爱情,大都以悲剧结尾,英雄才子和碧玉佳人的爱情在外人看来早就在1947年张灵甫去世时结束。可在王玉龄的心中,他们的爱情从未消亡,支撑她度过贫苦拮据的生活,陪伴她度过无数孤寂,寥落的夜晚。

富甲一方,湘乡名流的千金小姐

1928年,王玉龄出生于长沙。王玉龄的母系家族从古时便是名门望族,罗氏先祖在清代曾带兵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大清皇帝封为罗武勤公,任朝廷兵部尚书。王玉龄的外祖母,是当时大清两江总督的千金。

王玉龄的父系家族,则经商多年,在湘江有良田千顷,家族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她的父亲,王树南毕业于保定军校六期,同窗皆是钱大钧,叶挺等名流之辈。

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整个家族却依然坚持严谨良好的家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在家族氛围的熏陶下,王玉龄从小就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在她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就把家中的男仆全部辞退,以妇礼教导王玉龄。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王玉龄便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这所学校,何叔衡等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

在冥冥之中,王玉龄这位千金小姐的命运和时代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她的一生也注定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王玉龄读到小学四年级时,战争爆发,王玉龄便跟着家族一路逃亡,在逃亡中还跟着家庭教师学习了两年,最后举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避难,王玉龄才得以安定下来,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

在十五岁时,正值青春年少的王玉龄,义愤填膺地对母亲说,自己要去参军!

母亲听到她这么说,心中五味杂陈。那时的王玉龄还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怎能上战场杀敌呢?

从那时起,王玉龄就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家族文化从小对她的熏陶,时事对她的影响,让她骨子里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种仇恨,从年少一直伴随着她老去。

金玉良缘,美人配将军的爱情传奇

十七岁的王玉龄,肤若凝脂,眉似远山,一双秋波中透出说不尽的柔情。家族对她的保护让她生的气质不凡,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可在不经意间还会露出少女的羞涩。

当她第一次见到风华绝代的张灵甫时,瓷白的脸上泛起的桃色红晕,一眼万年。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是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见证下,二人喜结连理,轰动一时,占据各大报纸头条。美人配将军,二人无论是在家世背景,还是样貌性格,都称得上是天作之合。

结婚后,张灵甫经常在外驻扎,可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进城看望妻子。他曾和别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

听起来像是在打趣的一句玩笑话,却能看出夫妻二人的真挚情感,是能够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挚情感。年龄没能成为两人之间的鸿沟,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如同王玉龄多年之后为张灵甫立下衣冠冢时写下的诗一样:“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字字珠玑,透露出王玉龄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

虽说王玉龄嫁给张灵甫时只有十七岁,可军中老人对王玉龄的评价却极高。她有着和年龄不相仿的成熟和稳重。在一众夫人中她最亮眼,是因为她姣好的容貌和不凡的谈吐;但在一众夫人中,她也最不起眼,是因为她不争不抢的性格和云淡风轻的处事态度。没有被世俗所侵染,仿若一朵白莲。

家道中落,只身前往美国读书

新婚不久后,张灵甫就被派去前线。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家中传来噩耗:张灵甫战死。

此时王玉龄只有十九岁,他们的儿子还不到一岁。张灵甫突然离去,只留下王玉龄一人。且不说她上有母下有子,一个年轻的寡妇在乱世中生存的苦难是无法估量的。

万般无奈下,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幼子辗转来到台湾。六年之后,王玉龄在姨夫的帮助下,申请到了美国签证,王玉龄离开她的孩子和母亲,只身前往美国求学。

张灵甫离开时给王玉龄母子留下的财产并不多,只够他们勉强维持生计。到了美国后,王玉龄考取了纽约大学,并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补贴生活。

四年后,王玉龄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自幼便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却不曾想在成婚后第二年家中就发生变故。

这个外人看来的柔弱千金,骨子里却有着常人没有的坚毅。丈夫的突然离去,让家中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肩上,没有人给予她任何时间去接受这一切,仿佛在一瞬间,曾经的王玉龄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儿,母亲。

王玉龄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小家,更是在国家大义上。

日本人非法侵占了我国两幢价值不菲的大楼,即使在抗战胜利多年后,日本人并未归还其产权。王玉龄在得知此事后,通过多方协调,谈判,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这两幢大厦的产权终被追回,并由她亲自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在台湾生活的时间,王玉龄一直致力于两岸的友好往来,无论是大选还是各类的宣讲,谁能够促进两岸友好往来,王玉龄和家人就支持谁。

迟暮之年的王玉龄心中一直活着那个十五岁就义愤填膺要参军的少女,满腔热血,无论是家国大义还是儿女情长,都能奋不顾身。

落叶归根,终回祖国怀抱

毕业后,王玉龄先后在罗斯福医院,普拉沙医院工作,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那时由于种种原因,王玉龄没法回到祖国。可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她都在思念那片故土。无数次在梦里,她梦到自己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张灵甫,可当梦醒,自己仍是身处异乡。

终于,在1973年秋天,总理在得知在海外华人情况后,向她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她能归国,看一看如今祖国国泰民安的现状,也希望她能就此落叶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

盛情难却,王玉龄最终打消了顾虑,回到了中国。她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自由往返中美的华人。

后来,王玉龄随经商的儿子定居上海。她还会经常去西安看望张灵甫前妻的孩子,出席促进两岸友好往来的会议...

晚年的王玉龄,身体硬朗,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是在提起丈夫的名字时,她还是会激动的落泪,这其中断肠的思念,只有王玉龄才能真正感受到吧。

十七岁那年,王玉龄与张灵甫定了终生。她没能想到,短暂地幸福过后,是长久的痛苦和思念。王玉龄为何如此执着?只因那时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只因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便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王玉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