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你的硕士导师建议你去读博,可能是这些原因

2024-09-01 15:06 来源:网络 点击:

你的硕士导师建议你去读博,可能是这些原因

或许现在对于考研成功的学生还沉浸在自己考研成功的喜悦中,但即将踏入研究生生活的你,不知道是否可曾花一定的时间想想自己是否还会继续深造吗?尤其是在当下博士难毕业,但毕业待遇非常好的大环境下,是选择读博还是就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当你读研之后你便会发现,在你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你的硕士导师会建议你读博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硕士导师都建议自己的学生读博呢?

有很多大学生在读研之前已经决定不会读博的,毕竟之所以考研也是因为想获得一个硕士学历,也仅仅是想在以后的找工作中,更加的有优势罢了。但是在读研期间却有很多硕士研究生慢慢的有了读博的想法,而在这个观念形成的过程中,硕士导师的建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硕士导师来说,他们更多的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有更多的建树,所以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进一步读博,于是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有一些硕士导师在考研复试中会问你:“有没有读博的想法?”的根源,同时硕士导师清楚要想在专业内有更多的成果,读博是不可或缺的。

图片来自网易网

当然之所以很多硕士导师会建议学生读博,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为了学生日后的发展。虽说博士是宽进严出,想获得一所高校的读博机会似乎不是非常的难,但是想顺利的毕业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很多硕士研究生都不想读博,但是当听到了博士毕业后的各种待遇时,我们却又慢慢的心动了。

而对于硕士导师来说,他更加清楚读博所能够带来的各种积极效应,不仅仅是在以后的就业方面,其还会辐射到你的家庭、你的父母甚至是你的孩子,这些都有可能会因为你博士毕业而带来的一定的改变,所以硕士导师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这样的建议。

图片来自Pixabay

只是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读博绝对不能仅仅是看到博士毕业后所带来的各种优质待遇,同时还需要明白的是在读博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各种超乎你想象的努力和艰辛,只有自己顺利的通过这些考验,你才有机会享受到那样的优质待遇。

但是试问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这样庞大的任务吗?对此,更多的硕士研究生深表质疑,所以说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否读博?需要把握的是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自己是要过怎样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诉求在哪里?只有想明白这些或许才会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吧!

总之,硕士导师建议自己的学生读博是很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会遇到的,或许你在读研时决定了读博,或许你没有决定读博,但是都希望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明白硕士导师的用意和初衷,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最基础的事情。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新版博士学位授予规定,发表学术论文已不再被列为申请博士学位的硬性指标。9月,贵州大学提出在研究生培养中,以“创新性成果”替代原本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

有人认为利大于弊,认为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有利于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减轻当前博士毕业压力,提高博士自主创新能力。

有人认为弊大于利,认为“唯论文论”可能转向“唯导师论”,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限制性条件不符合当今社会择业方向,没有论文的硬指标何来毕业之后的好去向。

有人认为利弊之分还为时尚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具体的实施,最怕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定过于模糊和理想,很可能水土不服。

今年 5 月,中国政法大学通过了《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评审认定办法》,该办法提到:

博士研究生(含留学生)在向各培养单位递交毕业和学位申请材料前,应当提交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成果的正文不少于 10000 个汉字或 8000 个外文单词。提交评价的学术成果如在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发表的,每篇成果的正文不少于 8000 个汉字或 6000 个外文单词。

不经意间似乎透露出了学术成果并不一定要是正是发表的论文。

尽管当前正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仍对博士毕业的论文发表有所要求,但是联系到最新修订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评审认定办法》,博士生毕业,不再要求发表论文,或许又要在一所高校普及开来。

博士毕业不再需要发表论文或成趋势

其实,高校取消博士在学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毕业指标”,近年来已成风气。比如清华大学在2019年就已经修订博士生培养规则,提出“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

此后,许多高校相继通过了博士生科研发表论文的新规,总体方向都是废除硬性的论文数量要求,强调多元、创新等价值理念。无疑,这些举措,都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的具体体现。

也有人担心,取消论文发表硬性要求,会不会对博士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因为目前毕竟学术型博士还是较多,博士培养投入较大,培养时间较长,其整体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科研、学术和思想水平,如果在博士培养的质量评价环节出点问题,影响将是巨大的。

这种担心也可以说不无道理。但是克服“五唯”,并不是要取消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和帽子,而是要科学、合理、综合、正向、有效地发挥评价内容和方法的作用,用更好的评价体系提升博士教育质量。

不要求论文并不意味着毕业难度降低

但不将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限制条件并不意味着毕业没有要求,清华大学随后公布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对相关的成果认定制定了标准。

根据相关规定,研究生用于申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当由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独立完成,并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

是的,虽然不对发表论文做限制性规定,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毕业仍然不是多简单的事。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还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申请博士学位要不要发学术论文,也是过了博士分流这一关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么?

要知道,目前南京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的暂缓通过率不得低于 15%,也就是说至少有 15% 的博士生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同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都出台了类似的规定和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

这么看来,博士培养要『严出』的风气已然在改革中逐渐升腾,申请学位看不看论文,和毕业难不难,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

选择科研,论文依旧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尽管这些年国家大力倡导『不唯论文论英雄』的导向,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看重论文,在一些评价标准上倾向有论文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校的招聘启事里,总是少不了对论文的要求,不仅如此,课题组招聘博后,也大都会有发表过高水平 SCI 论文这一条要求。

甚至科研圈里以论文论英雄的风气都席卷到了硕士生、本科生的生活里,什么本科生、硕士生动辄发表十几篇,乃至几十篇论文的案例层出不穷。

这也造成了当前科研工作者们加班加点,全年无休,只为多发些论文,好达到高校的要求,一如既往的压力,无可避免地影响了科研人的健康,诸如「 XX 学校的教师猝死」的新闻每年都有发生。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学术研究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手与心相连。故而,对于博士生而言,就算申请学位不要求发表论文,但是有志于科研的博士们,谁又能指望不发论文就可以找到博后,找到心仪的教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