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每日作物病害解析之小麦全蚀病

2024-12-15 13:11 来源:网络 点击:

每日作物病害解析之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检疫性根部病害,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稳产高产威胁很大。全蚀病还是一种具有较大毁灭性的病害,小麦受害后轻者减产I~2成,重者减产6~7成,甚至绝产。田间扩展蔓延,从出现发病中心到造成连片死亡、绝产只需3~5年时间。

分布与为害

小麦全蚀病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我国最早于1931年在浙江发现小麦全蚀病;20世纪40~50年代,在山东、陕西、河北、浙江和云南零星发生;70~80年代初在河北、江苏、湖北、山西、安徽、四川新疆、黑龙江、青海和辽宁零星发生,而在宁夏、陕西、甘肃、山东、内蒙古和西藏大发生,为害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河北、江苏、湖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和贵州大发生。

小麦全蚀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还能为害鹅冠草、毒麦、早熟禾、看麦娘、蜒草等禾本利杂草。它是一种毁坏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扩展蔓延较快,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由零星发生到大面积发生一般只需3年时间。

症状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多、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和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症状最明显,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最后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病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

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病菌在土壤中的活动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个阶段。在寄生阶段,病菌通过侵染寄主幼苗的根系,营寄生生活,造成根基变黑、腐烂,形成“白穗”;小麦收获后,病菌以粗状休眠菌丝形式在病残体内营腐生生活。

以下条件会影响该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情况:PH值愈大发病愈重,PH值7以下病害严重度下降,PH值5时,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通气好的土壤有利于发病;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展,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要选用无病种子。

二要进行种子药剂拌种,拌种的药剂可用适乐时、戊唑醇、三唑酮等。

三要增施有机肥,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只有做到了合理施肥,才能有效增强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用。

四要在小麦拔节前用三唑酮喷淋小麦茎基部。一旦发病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来有效控制病情。

总的来说,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常可造成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因此该病的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