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娱乐 > 杂谈 > 正文

​李白:诗仙垂辉映千秋 古来唯有谪仙词(上篇)

2024-06-04 23:46 来源:网络 点击:

李白:诗仙垂辉映千秋  古来唯有谪仙词(上篇)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诗篇被认为是诗歌的典范作品,他的名字向来与屈原、杜甫并列。

李白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艺术力量,并以此在历史上争取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地位。

李白的诗歌成就,在中国诗歌传统中达到了高峰,在文学史上也只有屈原、陶渊明、杜甫等几个人可以与他并称,他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广泛喜爱而传诵千年。

一、汲取前人文化营养,开创一代诗歌新风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很注意吸收前人文化遗产的营养,借鉴古典作品的技法,实际上他受《诗经》《楚辞》的影响很深。

明代文学家、藏书家胡震亨《李诗通》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李白自己也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明代学者、诗人、文艺评论家胡应麟也指出:“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

李白的《上崔相百忧草》一诗全用四言,《鸣皋歌送岑征君》一诗则无论句法或意境,都与《离骚》相近。

不只如此,李白诗的精神特色有许多点都与屈原的作品相似,这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抱有理想和才能,却在当世得不到公平待遇的人物,因此那种热烈的情感和爱国的精神是相同的。

其次,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善于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诗篇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李白称赞屈原的成就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邱。”说明他是很佩服屈原的。

李白有些诗篇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比如《远别离》,那种若断若续、反复曲折的表现方式,使人有“一咏三叹”的余响的感觉,就很有《离骚》的特色。

此外,李白也受到汉魏六朝诗很深的影响,他非常佩服谢脁的诗,杜甫赞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庾信),俊逸鲍参军(鲍照)”。

李白的诗中还有称赞陶渊明、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地方,他的《古风》五十九首就与阮籍的《咏怀诗》很接近。

总之,对于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李白都是经过刻苦学习的,特别是受到谢脁、鲍照不少影响。

正因为李白承继了在他以前的古典诗歌中的优良成分,又汲取了民间文学中的丰富营养,加上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经历,才形成了他那种豪放雄健而又单纯自然的富有独创性的诗歌特色。

自齐梁以来,诗歌一般倾向是崇尚隶事和声律,追求所谓“俪典新声”的形式主义的发展,内容在大半是柔弱轻艳的宫体诗。唐初的诗歌承齐梁余风,宫体诗也还盛行了约有50年的光景。

陈子昂是唐代力图纠正这种诗歌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有力的一人,《新唐书》称:“唐兴,文章承徐陵、庾信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陈子昂画像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努力学习建安时代的慷慨高歌特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开元、天宝时代文学的前驱者。

李白的文学主张与陈子昂相同,他也是以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看不上那些拘于声律、崇尚形式的诗歌,而是要“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的《古风》五十九首,就是他这种创作主张的实践。

李白、陈子昂推崇建安文学,实质上也表示了他们推崇乐府诗的特色,和文人善于向民间乐府学习的传统。因此,从文学的发展来说,李白正是承继了陈子昂的主张,并以他的创作实践对改变文学潮流产生了巨大影响,创导了一种新的诗歌作风。

二、借鉴民间文学精华,情有独钟两汉乐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很注重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予加工和集中,使他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民众生活的愿望有相通的地方,还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符合民众美学爱好的特点。

李白对传统文化遗存的学习很是重视,尤其是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学习很有心得,这是形成李白诗的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乐府诗本来大半出自民歌,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叙述性,语言风格也有比较浓厚的民间色彩。

李白所写的乐府诗并不是古乐府的单纯模仿,虽然题目仍沿用古题,但内容和形式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中有好多篇他都赋予新的主题和内容。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青莲(李白)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也说李白的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

例如《乌夜啼》《关山月》,本来都是叙别离的,但李白借鉴来写反对战乱的思想内容。

还有即是与乐府本辞相同的,经过李白的重述与加工,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

例如《秦女休行》,胡震亨指出:“第重述一过,便堪击节。太白拟乐府有不与本辞为异,而复难及者,此类是也”。

明代文学家杨慎评说李白的《杨叛儿》指出,经他一写,“而乐府之妙思益显,隐语益彰”。

同时,李白也不只拟古乐府,对民歌也非常注意。例如《山鹧鸪词》一篇,就是学当时的民歌的。

《山鹧鸪》是曲名,郑谷诗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清风唱鹧鸪。”可知“山鹧鸪”是当时江南的民歌。

此外,如《三五七言》一首:“秋月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南宋诗论家杨齐贤说:“古无此体,自太白始。”这首诗无论就形式的特点或内容来说,都显然是学习当时民歌的作品。

再说李白所擅长的七言绝句,在唐代也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并流行于民间社会。

著名的王之涣等三人旗亭会饮的故事,就说明歌伎所唱的都是七绝。从李白写《清平调》这事上,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说明。

明代历史学家李维桢说:“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盛唐唯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

“七绝”这一体是一种音调铿锵的适宜于抒情的诗体,在歌唱时最后一句是要复沓的,因此,全诗要含蓄,语意要明畅,而且要把全诗的重力凝聚到第四句,唱起来才会有力量,著名的《阳关三迭》就是例子。

譬如《横江词》第五首: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第四句用带有限制性的否定词,诗的表现力便特别凝聚有力。

其他如“至今唯有鹧鸪飞”、“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这一类表现方式,完全适应于这种诗体的歌唱性质,也说明李白对于乐府民歌的重视。

这种自然单纯的风格,当然与李白所用语言的朴素平易是分不开的。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又如《自遣》一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已稀”。这样明白如话的句子,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